怎么跟孩子有效达成共识

怎么跟孩子有效达成共识

快点吃饭,不然等一下不带你出去玩。

赶紧完成作业,今天不给看电视了。

看着我写这个字,要先写横,再写竖,为什么你就是不听呢?

......

这种对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也经常性失败。

以前我带过晚辅班,非常清楚知道这些话对于本身就很自觉地完成自己任务的孩子来说,就是废话。

对于那些厌学、不愿意写作业,更是一句废话,因为他们压根也不会听你了。

面对孩子的不听话行为,我们都希望孩子能跟我们达成共识,能自主自觉的去完成任务,于是会非常着急的给予建议或者命令,让孩子能去执行落地。

实际上,孩子根本不需要你的建议,他们内心更加渴求的是

被看见。

我跟爱人沟通中,都会谨慎使用以下几个词语:

经常、总是、常常.....

等这些时间限定的词语,我都统称为 情绪词语。

因为这些词语的添加,往往有夸大、不现实的作用。

例如:

你总是不听我的话,你看,这次你就吃亏了。

你每次都这么晚到,准时一次就这么难了吗?

可现实是:

但真的从来没有听过对方的意见吗?

难道真的没有准时过一次吗?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但就是这些不恰当的表达、情绪的诉求,导致另一方感到 不舒服、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看见。

国庆假期应该有不少人都希望带孩子外出旅游,放松放松。但旅游往往又成了很多父母头疼的过程,因为孩子经常会变成旅途的 拖油瓶。

比如,爬山,孩子没走几步路就喊着要爸爸抱抱,因为累了。

旅游区吃饭的时候,孩子纠结了半天,都不知道吃什么,但后面有一堆人排队。

但这些都不是孩子故意的,他们都在做真实的自己。

孩子累了就想歇一歇;遇到很多的好吃的时候,会纠结一会吃什么。

作为更成熟、见过世面的成年人,反而更加需要帮助孩子们观察自己,并协助他们表达出来。

例如,孩子要抱抱,爸爸蹲下来说一句,是累了吗?我们一起休息一下吧。

孩子突然不想写作业了,可以问一句,是累了要休息还是遇到不懂的题目了吗?

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理解他们的,反而让双方的沟通更加的顺畅。

最后的话

想让孩子配合我们的工作,首先要描述出孩子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是什么,了解他们行为的原因。

因为孩子的语言体系是不完整的,词汇量也远远不够我们的多。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我们往往习惯性地批评,并给出建议。

但忽略了孩子这个行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多一分观察、多一分了解,

孩子也会与我们走得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