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岁分龄陪伴建议出炉!别让“无效陪伴”伤了孩子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长最为关键的因素,因为父母的陪伴可以缓解孩子的压力,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以及鼓励孩子正确面对遇到的问题,也方便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可以让孩子更好的面对社会带来的挑战。

但可能会出现孩子过度依赖父母的情况,所以父母应该要注意孩子的陪伴方法。

0-18岁分龄陪伴建议出炉!别让“无效陪伴”伤了孩子

第一阶段是0-1.5岁,陪伴是亲密

由于家长、社会、学校对心理健康的健康发展不了解,缺乏心理认知,孩子会出现厌学、叛逆、沉迷游戏、失控等问题。这些都是孩子向家长和社会发出的求救信号,在要求更适合的发展环境。

如果家长不理会,认为是孩子的问题,给孩子更大的压力。这种方式强化了孩子的创伤。

孩子虽然身体上长大了,但情感发展和精神成熟停止了,这也导致了他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出现各种问题。

孩子年龄越小,影响越大,以后越难解决。

其实我们需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用不同的方式陪伴孩子。

这个时候,母亲的稳定、爱和及时的反应决定了孩子的信任和安全感。以后性格会更健康,人际关系和事业会处理得更好。

第二阶段1.5~3岁,陪伴是分寸

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试图摆脱外界的束缚,展示自己的力量。

在这个阶段,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要有良好的分寸,即给孩子适度的自由,但也要控制,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养成宽容、自尊的性格,孩子才能确立自主性,孩子未来的生活才会更加符合社会秩序和法治。

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过于纵容或过于严厉,不给孩子独立的机会,就会造成孩子自卑、被动、无能,还有一种情况是放任他们放纵,会造成孩子行为失控,不遵守公序良俗

第三阶段3~6岁,陪伴是探索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好奇并积极探索,喜欢问为什么。

如果这时候家长给予耐心的解答,孩子的主动探索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自我意识会得到发展,对周围环境会有进一步的探索,会喜欢交流,这种能力也会得到增强。

相反,如果家长在这个阶段否定和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就会受挫,产生被动、自卑、不敢探索的心理。

0~6岁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父母在这6年里给予适当的治疗,孩子以后的学业、婚姻、事业都会一帆风顺。

第四阶段6~12岁,陪伴是恰当

这个阶段是孩子养成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时期。如果家长用爱、关注、鼓励和支持陪伴孩子学习,帮助孩子总结归纳学习要点,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孩子会更加勤奋好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工作态度打下基础。

相反,父母对待孩子不恰当,对孩子要求过高,孩子容易自卑,导致孩子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第五阶段12~18岁,陪伴是放手

这个阶段是青春期自我认同和角色困惑的时期。这个阶段身体发展迅速,内心有很多冲突和困惑,要独立但不独立,和父母矛盾频发。

这个阶段是父母最焦虑的阶段,如果父母在前四个阶段处理得当,孩子的青春期表现会相对稳定,孩子也会很好的融入。

在这个阶段,我希望脱离父母的控制,自己做决定,开始对异性有好感,关心老师同学的评价,成为自己,有自己的看法,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家长应该如何提高陪伴质量?

亲子共读,阅读陪伴

没有作业和补课的课余时间,要靠看书来填补。家长可以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让孩子接触书籍。在孩子小的时候,陪他们读书,整理内容,分享经验,也是一种教育。孩子长大了,自然会爱上读书,从读书中获得无穷的知识和精神滋养。

亲子锻炼,运动陪伴

无论是孩子的生长发育,还是父母的工作节奏,都需要健康的身心。家长要增加孩子的身体活动,鼓励孩子坚持锻炼,增强体质。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做运动。有很多互动运动。在锻炼和提高自己协调能力的同时,还能增进亲子关系,一举两得。

亲子家务,劳动陪伴

生活能力要在生活中培养,家务是孩子参与家庭生活的好方式。在劳动中,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对家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责任感。家长可以给孩子布置简单的家务,比如设计亲子厨房,通过和孩子一起做家常菜、煲汤来放松和促进互动,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真正和孩子一起体验生活,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