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才改变孩子不会说话的命运:打开社会的大门

欢迎阅读,请关注!

习惯就是命运,哪怕看似细小的习惯,字迹潦草、说小话等,足可铸成学业命运。教育就是播种好习惯,根除坏习惯,改变命运。

心理学家认为,一种新的行为反复二十多次就养成习惯。习惯是经验的重要表达方式,一种行为带来一种安逸,自然反复,养成习惯。可经验有显隐之分,有的经验并不为自我发觉,却本能地养成习惯。恶习是以安逸的本能养成,好习惯是自觉训练而成。

嘴巴是用来表达热情和思想的,可嘴巴长期不用也养成习惯,分数教育就是将孩子投进题海,剥夺说话的功能。不少成绩优秀的孩子疏于用嘴,慢慢蜕变成婴孩——不会说话。

听说,衡水中学就寝过程不准说一句话,犯一次规请家长,犯两次开除。无休止地埋头刷题换得分数,可丧失表达力,既不能作文,也不能说话,语文素养极其低下,简直不及三岁孩子。

不会说话决不只是表达功能丧失,更是表达欲丧失,爱和思想丧失,既对自我也对世界一无所知,沦为冷漠麻木的蒙昧生命。嘴巴封闭的不仅是言语,更是将生命紧闭于狭隘牢狱,将外面世界的大门紧锁。

教育专家大概没有调查过,重点大学毕业的孩子进入社会一年、五年、十年后的生存状况,到底有多少高分孩子成为社会栋梁,又有多少孩子堕落为平庸的样板?

经过九年应试驯化,到了高一,所谓优生往往变成一根沉默的木桩,斜立于课堂,嘴巴紧闭如铁锁。教师试图敲开嘴巴,真是艰难得很,亲切鼓励也好,义愤鞭策也罢,横竖不开口,沉默是座大山。

全班瞧着等着,寂静压迫着,就是枯寂地伫立如噩梦,脸不红而冷白,心不跳而冻僵。习惯的力量就是如此强悍。怎么能相信,孩子不痛苦?怎么敢相信,孩子已觉悟?

无论怎样痛苦,孩子也沉默地拄着;无论怎样荒谬,孩子也决不肯改变。不说话也许只是恶习,却因为跟环境对抗,把恶习演变成堡垒,把生命关进堡垒,与世隔绝,却全然不觉有什么错。

按逻辑,既然不会说话即失去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生存和发展,自我就必须敲开嘴巴,学会说话。

可生命背离逻辑,沉默分明就是一道厚墙,将社会挡在外面,却决不打开嘴巴,表达热情,翻越高墙,融入社会。习惯是反逻辑的,越是荒唐越固守,内心越痛苦改变的希望越小。

多少孩子因为不能表达,就把自我塑造成孤僻木讷自卑的可悲形象,铸成不幸,甚至患上抑郁症,毁灭希望。

领导和教师都只赞美孩子争得的高分,却对失去表达力浑然不知——或者装着不知,沉醉于分数创造的伟大政绩。家长也只谈论高考成绩,对孩子问题浑然不觉。

失去表达力的孩子进入大学,才发觉自我无法适应社会,不能说话的问题才赫然发现,人脉等于零,无缘干部舞台,嘴不能说,眼不能看,手足无措,孤僻木讷,拿不出手,见不得人……

原来,不能说话内含种种消极性格,悄然注定平庸宿命!进入社会遭受种种挫折,才猛然醒悟:是分数欺骗自我!

于是德育来了!德育的使命是恢复嘴巴表达的功能,以嘴巴为利剑开辟崭新的生活,寻觅丢失的自我,重塑勇敢刚强挑战的个性,改变灰暗宿命。

只要登上讲台,打开嘴巴,世界便开阔得没有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