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小孩该不该打?

孩子犯了错都说不能打,要靠讲道理。那请看看下面这个小孩为了打游戏,获取手机的方式再来判断。

同事李姐列举了他家老二为了获取手机,真是用尽了“手段”。曾让她几度崩溃!

故事主角是她家老二,10岁前非常听话,别人打游戏都不去看,只在旁边同其他小朋友玩翻卡片,钱就是放在他面前也不会拿一块。李姐曾经觉得这孩子是来“报恩”的。

一切改变就在孩子10岁后,为了让孩子读一个好的中学,就请县城一阿姨帮忙照看他的饮食起居(李姐两夫妻就在外打工,春节才能回家)。先前还好,接着发生了一件让李姐目瞪口呆的事情,她曾以为来报恩的孩子偷拿了阿姨800元去买手机,当事情“东窗事发”后,熊孩子竟然同阿姨说:“你能不能不要告诉我妈,欠你的钱,我以后工作后还你!”。

最后是手机没收,钱得照赔,还好阿姨好心,答应把他带到小学毕业。

小学毕业了,李姐觉得带在身边要好些。因为两夫妻都有社保,所以小孩在外读书也容易。

孩子接到了亲爸亲妈身边。钱嘛,不敢多给,也不敢乱放。手机只给他配了一个老年机,方便联系。同样前半学期还好,后半学期刚开始,老师就打来电话,孩子晚12点后和一帮人在厕所打游戏(孩子读的是住校,星期五晚才回家)。刚开始李姐不相信,她家儿子是老年机,哪能打游戏,火急火燎的跑去学校,摆在面前妥妥的智能机,事实胜于雄辩,无力的王姐只有等孩子回家再问了。

好不容易等孩子放假回来,一问说是同别人写作业换来的,一天可以打两小时,李姐说当时就觉得血气上涌,控制不住,狠狠的打了他一顿。最后孩子还向她保证以后再也不会打游戏了。也当场写了一份保证书。

打了一顿,又有小孩的保证书,李姐以为小孩会改过自新了。相安无事的读完了初一升到初二下学期,孩子转眼也快到14周了,学习成绩嘛中等偏上,正当李姐暗自窃喜的时候,她家老二获取手机的计谋又升级了。

老二因为在学校感染了水痘,休学半个月。水痘不能外出吹风,李姐是千叮万嘱不要外出,孩子当时答应的好好的。第二天李姐想到小孩刚出水痘,就请了几天假回家照看。没想到刚到自家楼下就看到一个带着帽子,围着围巾的人从楼里出来,看身形有点像自家儿子。她没出声,悄悄的跟上去,看到孩子到了一家早餐店,不知道在沟通什么,后来什么也没买就走了,待小孩走远后,李姐赶紧前去早餐店了解儿子去那里的意图。老板说,她儿子每个星期六和星期天早上都会去她店里帮忙,就是为了在店老板儿子那里换半个小时的打游戏的时间。那天知道他出了水痘,当然不同意让他呆在店里了,还让李姐好好管下她儿子,叫他以后都别去了。尴尬的李姐回到家里,只能按捺住怒火,因为水痘,免去了一顿“竹笋炒肉”。李姐说她所有的脸面都在那一刻丢尽了!

心力交瘁的李姐向有经验的人讨教,怎样改变小孩对手机游戏的痴迷。经验人士告诉他,一味的控制小孩不碰手机会适得其反,每个星期放假回来可以玩上两小时。前提是手机要从大人手中拿走,最后又归还,想想有道理。李姐也照做了,孩子也很高兴,每个星期准时拿走,准时上交。直到有一天,李姐在给孩子洗被套时,从被套中掉出一个手机来,同交给她的手机一模一样,李姐分辨了好久都没看出来,为了确认,她想把手机开机,没想到交给她的那个手机没有电,也没有卡,被子里的那手机才是能用的,也是她买给他的。盯着两个手机,李姐欲哭无泪!等孩子回来后,李姐来了一次暴打,衣架打变形了,手上,腿上,屁股上都是长长的,红红的血印子。她说这是她最后悔的一次,也是最痛心的一次。她还说当时孩子孩求着她说:“妈,我错了,我不想挨打,我改还不行吗?”

这样的小孩该不该打?笔者觉得适当打一打还是有必要的。就以李姐孩子来说,打一顿,至少让他有认知。他本不想挨打的,只是没控制住。李姐孩子就是典型的自控能力不强的那种,10岁到14岁本来就是孩子的青春叛逆期,对外界新鲜事物不可抗拒,特别是游戏。所以大人在好好引导孩子同时,对孩子的过分行为适当打一下也是有必要。但强调一点是,打的地方要注意,头,脸,背这些地方千万不能打!当然“棍棒伺候”只限于年龄稍微小点的孩子。

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了,什么事情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不会轻易听父母的,父母所谓的讲道理就成了他们眼中的唠叨,啰嗦,严重的会把关系弄得“剑拔弩张”,家长崩溃,孩子苦闷又烦躁。打也不能打,骂也不能骂。

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就是增加亲子关系亲密度,父母可以放下手机,多看书。闲时可以带他们出去旅游等。或者满足一些他们不过分的愿望,比如吃肯德基,汉堡。打电竞等都是增加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度。久而久之孩子们也知道父母在为他们改变,他们自然也会反思自己的所做所为。要说彻底戒掉游戏是不怎么可能,除非孩子自己认知后自动自觉戒掉。很赞成网上一作者观点:在开发游戏前就有专人研究过,怎样让开发出来的游戏能牢牢抓住用户的心理,成年人都无法自拔,何况还是未成年的孩子。

比较赞成上文李姐在固定的时间内,玩两个小时的方式。既满足了孩子又可让他们慢慢学会控制,但这其中离不开家长积极的引导!就是在拿手机给他们的同时,顺便问一下作业完成状况,了解一个星期在学校的情况等。但是要以沟通的方式,而不是命令式,否则结果有可能不欢而散,再者出现李姐家孩子的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往往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就衍生出了家长各个崩溃的瞬间。

孩子本来就是上天派来与我们“相爱相杀”的,让我们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斗志斗勇,一起完成一次成功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