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谁带得多娃的性格就像谁?来了解下孩子的大脑,你就明白了

都说孩子的性格会遗传,要么遗传爸爸,要么遗传妈妈。

还有一种说法,谁带得多的孩子性格就像谁,哪怕是保姆或家里其他人带孩子,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在孩子身上也能找到他们的影子。这是什么原因?

我们都知道性格分为好多种,大家喜欢用这些词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比如,暴躁、温和、急性子、慢性子。

有的人遇到天大的事,也可以淡定从容面对;有的人一点芝麻大的小事,都可以暴跳如雷。

性格对一个人的生活的影响实在太重要了!

为什么谁带得多,娃的性格就像谁?

我有个朋友,他的妈妈性格属于比较急躁类型的,就是我们说的急性子,而他爸爸就完全和他妈妈相反,天塌下来都可以很淡定的那种,平时还比较幽默。但我朋友的性格特别像他妈妈,性格很急,跟他说过很多话,不要那么急,他就是做不到。因为从小都是妈妈带得多,跟妈妈更亲,所以性格也跟妈妈很像。

现在他妈妈快七十岁了,身患高血压,而我朋友也遗传了这个疾病。不得不说,孩子小的时候和谁亲,性格就会更像谁,我朋友就是这样。类似的案例我们身边还是不少的,特别是家里有两个以上孩子的,孩子谁带得多性格就像谁,即便是保姆带得多,孩子的性格也会受一定的影响。

大脑镜像神经元对孩子的影响

我们人是情感动物,情绪和个性是很容易受周边人的影响的,那是因为s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镜像神经元犹如一面镜子,看到什么,我们的言行就不知不觉容易受其影响。

主要体现在言谈举止,久而久之就慢慢内化变成了性格。

行大于言VS言大于行

到底是行大于言还是言大于行呢?毋庸置疑,肯定是行大于言。

特别是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看父母怎么做,而不是听父母怎么说。你希望孩子的性格是怎样的,你自己在生活中就要先做到。

比如,你希望孩子不要动不动发脾气,但你自己每天会因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那么孩子就学到了用发脾气来解决问题。如果你遇到事情不慌不忙,不急不躁,而是耐心处理,那么孩子也从和你的行为中学到了耐心对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

孩子就是天生的教育家,他们的学习能力超强,如果父母做个有心人,就很容易培养出一个具有良好性格和个性的孩子。


孩子的性格一般六岁左右定型,六岁前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很多父母却以为孩子还小,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导致很多孩子错过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

工作太忙,请保姆带孩子?

许多父母由于工作原因,不得不请保姆帮忙带孩子,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父母们深思:

第一,保姆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情感的连接能否代替父母?

这个问题的确存在,我有个朋友家的保姆,从孩子出生一直带到上幼儿园,孩子上幼儿园后就不需要保姆了,但保姆走的那些日子,孩子哭得稀里哗啦,每天吵着要阿姨。因为三岁前几乎每天都是阿姨陪着玩,陪着吃,陪着睡,在孩子心中,和阿姨的情感已经超越了爸爸妈妈。

另一种现象是,有些保姆并不懂得孩子,更不知道如何与孩子互动,只是每天让孩子吃饱睡好了,孩子和保姆之间没有太多的情感互动,因此,孩子的性格开始变得内向不爱说话,不会沟通。长期几年下来,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第二,经常更换保姆,对孩子来说好还是不好?

我们小区有很多家庭请保姆带孩子,有的一年换五六个保姆,孩子好不容易适应一个保姆,因为各种原因又要换一个新的,孩子哭着不肯靠近新的阿姨,父母也很无奈。

别说是孩子了,我们成年人认识一个新朋友,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信任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对孩子来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保姆要每天近距离和孩子接触。经常更换保姆对孩子的性格来说弊大于利,首先是关系没发稳定,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其次是互动模式,不同性格和生活习惯的保姆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同。总之,容易让孩子对人产生不信任,或者容易焦虑,很敏感的性格。

不管怎样,父母再忙都不是无法陪伴孩子的理由,因为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不会重来,错过了就错过了。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说过一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则用一生治愈童年。”

许多已经成年人的心理疾病,几乎都可以从他们的童年找到诸多影响他们心理和行为的蛛丝马迹,有些信念和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父母带的娃,不是像父亲就是像母亲;爷爷奶奶带的娃,也是一样的;保姆带的娃,又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对孩子来说,谁带都不如自己的父母带好,因为父母才是他生命最初安全感的来源,是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所在。

(备注:文中图片源自网络,侵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