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好孩子,是打出来的

如何科学有效地惩罚孩子?

这大概是当今社会家长们需解决的全民课题了!

尽管都懂得:打孩子是不对的,以后会留下童年阴影!

但是每次看到孩子各种调皮,各种闹,难免会生气。

虽然不断告诉自己不要生气,不要生气,生气伤身体,忍一忍,忍一忍。

但还是会爆发出来,最后痛扁孩子一顿。

但惩罚孩子,真的也要讲究科学!

下手不宜太重

在河南就发生了一起孩子被妈妈打成熊猫眼的情况,原来是孩子偷了妈妈的钱,最后被妈妈发现,一气之下,揍了孩子,把孩子给打成了熊猫眼。

武汉也有一起是孩子在写作业的途中与爸爸发生争执,被父亲意外用铅笔戳入后脑勺7厘米!

这样触目惊心的事件还有很多.......

父母在暴怒的状态下惩罚孩子太容易刹不住闸!

为什么总是忍不住

首先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我们这代人,能不挨打就长大的孩子在少数。

当道理遇到现实,束手无策的时候,

我们本能想起最熟悉的处理方式——父母的做法。

一个被揍大的孩子成为父母,

可能也像他的父母一样情绪化,易怒!

就算以“不揍孩子”为底线,

但“行为暴力”转化为“语言暴力”。

家长的情绪“宜疏不宜堵”。

现实生活中忍不住,

就算这次后悔发誓不再打,

下次又没控制住的父母才是大多数!

面对熊孩作妖,

学会控制情绪成为家长的必修课!

等情绪稳定下来,

我们分析孩子犯错原因——他为什么这么做?

如果属于无心之失,

采用语言沟通可以教会孩子,

我们没必要惩罚他们!

而有时候孩子是有意为之,

内在原因可能是我们家长有错在先,

孩子的犯错往往是在提示我们忽略了什么。

当孩子感觉到自己不被接纳时,会拼命作妖,甚至会用成人讨厌的方式刷存在感;

当孩子感觉到自己不被关心时,会产生行为退化,采用最原始的哭闹寻求关注,证明自己是被爱的;

当孩子不被尊重时,可能会用叛逆的方式对着干,只是为了让父母看到自己;

已教为主,以罚为辅

必要情况下,我们可以惩罚,因为要让他们明白:要为自己做错的事,承担责任,让他产生敬畏之心,起到威慑作用,这才是我们必要时,惩罚孩子的真正意义!但要记住这样警告方式一次两次可以,如果每次都靠惩罚教育,肯定不行!

惩罚结束后记得告诉孩子“虽然你做错了事,受到了惩罚,但我们还是爱你的!”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爱、被接纳,是抵消惩罚对心灵的冲击最好的方式!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后,一定要坐下来好好复盘整件事。完完整整地告诉孩子:罚你的原因、这件事为什么不对、到底什么是对的、有什么危险性、会伤害到谁、可能会什么后果.......

最后,要记住:我们惩罚孩子的初衷是爱,而不是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