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明节,才发现这三个社会真相

2025年04月03日13:20:22 育儿 6342

杜牧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晏殊说:“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人眼里,是不同的风景,也有不同的心情。

同一座村庄,因为家庭条件不同,对坟墓的管理方法,也大不一样。

到了清明节,我们就会发现,当今社会的几个真相,虽然很扎心,但也给我们举行葬礼,选择墓地等,提供了很多的参考。

到了清明节,才发现这三个社会真相 - 天天要闻

01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流动,很多三代以上的坟墓,都没有人管了。

在走亲戚的时候,我们会记住这样一句话: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认不到。

往下看,三代之后,就是远亲了,大家也很少走动。一些表姊妹的孩子,也许一次都没有见过,根本叫不出名字。

其实,往上看,祖辈的名字,也很多人不知道。太爷爷以上,就更不清楚了。

我们去扫墓,也多半是父辈、祖辈的坟墓,会认真整理。而太爷爷以上的坟墓,就不一定会管理了。也许在什么地方,我们都不知道。

一百年之内,我们不仅传承了几代人,还可能有一两代人,进行了家业、房屋的迁移。

特别是这几年,人口流动很大,一些村里人,都到了省外的大城市。年轻人到县城定居,就是家常便饭了;四海为家的人,也不少。

也有一些地方,因为修建大型水库,或者房地产开发,公园设置,林地保护等,把一个村里的人,都拆迁了。

拆迁的时候,很少有人,把一大片祖坟都重新落葬。哪怕祖坟被水淹没了,也觉得没什么。人与人隔了好几代,一辈子一次都没有见面,是没有什么真情的。

更何况,拆迁坟墓,需要一笔费用。这晚辈不一定舍得给。

把一个人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去,如果一个人要修建奢华的坟墓,就显得可笑了。不过是某一代人,自以为很厉害,子孙都会牢记。其实子孙一转身就忘了,把坟墓变成了荒地。

正如诗人黄庭坚说的:“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从整体上说,荒芜的坟墓,比有人清扫的坟墓,多很多。就是帝王的坟墓,都可以被野草掩埋。

可见,这厚葬,基本上是浪费,尤其是普通家庭里的普通人。还是节约一些钱,给活着的人,好好过日子。

到了清明节,才发现这三个社会真相 - 天天要闻

02

在农村,扫墓的时间都随意化了,不一定在清明节。

清明节扫墓,这是传统习俗。

不管走多远,都要到老家,把坟墓清理,也和兄弟姐妹聚一聚,和村里的亲戚见个面,把老屋也清理一番。这是我们想象的样子。

但是到了清明节,我们发现很多家庭,是不会来扫墓的。

他们不是不祭祖,而是习惯了“随时”。

比方说,和我同村的邻居,一家人都在东莞打工。有好些年,都没有回来过年了。大门是紧闭的,锁都生锈了。

今年春节,邻居家的老二回来了,住了三天。这三天里,他就去扫墓了。

春节扫墓,在我们本地是没有这样的习俗的。但是邻居老二,为了方便,也就不管什么习俗,而是自己定规矩。

俗话说:“心诚则灵。”

只要子孙真心爱护祖先,一年四季,什么时候方便,就什么时候去扫墓。村里人也见怪不怪。

也有人在中秋节扫墓,因为这时候,家人的都聚集在一起了。冬至节扫墓的,也有。

对于每天都可以扫墓的人,接纳了一个观点:择日不如撞日。大家把方便,放在第一位。

正因为扫墓的日期变得随意,清明节扫墓的热闹场景,在很多农村,已经不复存在。

到了清明节,才发现这三个社会真相 - 天天要闻

03

公墓越来越热闹,火葬也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接纳。

如果你去城镇里的公墓,就会发现人山人海的场景。

这些年,为了高效利用土地,很多地方都在“移风易俗”。同时,因为农村人减少,土葬也不太方便,一些村里,壮年劳力都请不到了。

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跟随子女外出,变成了“随迁户”。因此他有落叶归根的想法,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公墓就变成了归宿。

也有一些郊区的村庄,已经没有规划墓地了,被动选择公墓。

当然,更多是人们的思维在改变。如果老人过世,坟墓在农村。这落葬有困难,还有就是以后子孙扫墓,也很困难。

从县城到村里,也许有几十里地,并且路很不好走。这把扫墓的人,拦住了。

从新风尚的推行,到人们生死观,家庭观念的转变,这公墓就越发被人接纳。尤其是一些外出到他乡定居的人,真正做到了“青山处处埋忠骨”。

在公墓里,祭扫的风俗,也多样化,也更加方便。比方说,有的地方,推行了“代扫墓”。也就是请公墓里的工作人员,或者专业的扫墓人,把坟墓清扫一番,而墓主的后代,在外地,并不到场。

到了清明节,才发现这三个社会真相 - 天天要闻

04

“清明是一个节点,它用来奉献与感恩、逝去与铭记、过去和未来给人们一个怀想与眷恋的机会,一个沉静与思考的契机,在缅怀的过程中,抚今追昔、追思生命的意义。”

站在时光交错的地方,我们寻找生命的意义,传承祖辈的精神,学习古人的文化,这就很好了。千万不要被条条框框限制自己,把活着的人折腾得够呛。

我们相信,逝去的人,也希望活着的人,诸事顺意,而不是每天折腾。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他们牺牲时24岁、25岁、27岁、29岁…… - 天天要闻

他们牺牲时24岁、25岁、27岁、29岁……

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视他们牺牲时24岁、25岁、27岁、29岁、32岁……这些“年轻”的数字背后是守护平安的见证而今我们又“见”到了公安英烈微笑的脸庞你踏荆棘而去我们沐光前行每一个平安的日夜都是你生命的延续陈建军(1962.08.01—1987.12.15)“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生前系文山州砚山县缉毒队民警先后24次打入犯罪集...
幼儿园春日艺术节,师生用AI破解自然密码 - 天天要闻

幼儿园春日艺术节,师生用AI破解自然密码

极目新闻记者 肖杨实习生 邵格通讯员 刘欢 王晶“快看!琥珀里冻住了一只彩虹甲虫!”4月3日上午,武汉市青山区第一幼儿园的操场上,5岁的冯楚晴举着找到的“昆虫琥珀”冲向展台,手里的“蜻蜓”在阳光下折射出幻彩光芒。这场将自然融入美育的春日艺术节,除了插花签到、盲盒花花卡等惊喜外,更增设了“琥珀寻宝”闯关任务...
一个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选择买单,而不应该一味怪罪父母 - 天天要闻

一个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选择买单,而不应该一味怪罪父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上就有人到处宣扬“父母无恩论”,说父母生下孩子是应该的,不应该感恩,说父母养大孩子也是应该的,不应该感恩,反正不管父母干什么都是应该的,父母对孩子有责任有义务,而孩子对父母不仅没有任何的责任和义务,还不用感恩,这种言
此物最相思 - 天天要闻

此物最相思

编者的话又到一年清明时。在孩子们心中,长辈那斑白的头发和慈祥的笑容,是儿时最温暖的记忆。珍藏着温馨回忆的光盘、储存着爱的信息的手机,都是长辈与孙辈之间爱的连接。爷爷的光盘一七一中学初三(6)班 刘予馨“咱们家的旧东西也该收拾了!”妈妈不经意
她力量|梅耶·马斯克:人生由我,才开始 - 天天要闻

她力量|梅耶·马斯克:人生由我,才开始

“Hi,我是梅啦子,一个努力奋斗的85后二孩职场妈妈,鸡自己又顺带鸡娃,100%真实,100%原创,愿和你一起探索多元生活的可能性~”作为一个二孩职场妈妈,我最近看了梅耶·马斯克的这本《人生由我》,结合之前看的《埃隆·马斯克传》,我真正是学
清明节扫墓,如何回答孩子的“灵魂提问”?这些话术很温暖 - 天天要闻

清明节扫墓,如何回答孩子的“灵魂提问”?这些话术很温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清明节是缅怀先人的时刻,也是传承文化的契机。以春雨烘托哀思,用焚纸寄托怀念,感受生命厚重的同时,也要抓住生命教育的时机。让孩子明白,死亡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我们要学会珍惜当下,感恩生命。
孩子2岁爱说火星语 - 天天要闻

孩子2岁爱说火星语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明在家中玩耍。他刚满两岁,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明的父母注意到,他开始模仿一些奇怪的声音和词语,似乎是在说一种“火星语”。这种现象让他们感到好奇和困惑,同时也引发了他们对儿童语言发展的思考。1.语言发展阶段语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