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是一部充斥着“遗憾”的武侠小说,哪怕金庸将结局定格在第三次华山论剑之后,一切看似十分圆满,但读者心中有数,那“圆满”也只是金庸刻意营造。
因为襄阳城迟早被攻破,郭靖注定要战死,除此之外,杨过与小龙女的命运也早已与“圆满”二字无关,毕竟他们一个断了条手臂,另一个则被人毁了清白,其中小龙女被甄志丙(旧版称尹志平,新修版更名为甄志丙)欺辱的桥段无疑是所有金迷心中的意难平。
但这些“遗憾”已被太多人提及,更让笔者感到遗憾的事情,还要数郭靖和杨过这两位主角始终没能打上一场。
一、死斗的理由
郭靖与杨过是有死斗的理由的,毕竟故事初期的杨过可是一直将郭靖一家视为仇敌的,并且他也确实是做出了几次谋害郭靖的事。

(郭靖、杨过剧照)
比如趁郭靖睡觉之时想对郭靖下毒手;又如联合蒙古群雄一同谋害郭靖,幸亏他迷途知返,才不至于铸成大错。
其实到了故事后期,郭杨两家的关系也不能说太好,哪怕杨过的有心变好,黄蓉却始终将他视为眼中钉,至少到了郭襄的生日宴上,黄蓉也依旧有心杀杨过。
这段描述就很直观:“黄蓉微微一惊:‘襄儿连大校场上的比武也不要看,定是和杨过暗中约上了。’先回自己房中,身边暗藏金针暗器,腰间插柄短剑,再拿竹棒,然后往后花园来。她知杨过此时武功大非昔比,实是个可畏可怖的强敌,丝毫不敢怠忽。”
打狗棒、暗器都准备好了。
无论郭靖与黄蓉是出于什么原因才弄死杨康,至少杨康确实是因为黄蓉那软猬甲上的蛇毒而死,杨过这当儿子的没有任何理由为父亲去原谅对方。

(杨过剧照)
若你不理解,大可看看《雪山飞狐》,苗人凤也不是有意杀胡一刀,但当儿子的胡斐根本不需要知晓什么真相,他要做的就是为父亲报仇,所以金庸才在故事结尾让胡斐将刀劈向苗人凤。
所以无论如何,郭靖和杨过这场宿命的对决原本是少不了的。
至于金庸为何没让二人的对决发生,无非是因为手心手背都是肉,无论哪一方获胜,都难免让另一方显得掉价,这才和稀泥,写出了大团圆的结局。
二、巅峰的二人
到了第三次华山论剑之时,二人的武功都已经达到了巅峰之境。
无论是从年龄还是他们掌握的武功,此时的他们都处于巅峰期,此时若让群雄展开一场真枪实弹的华山论剑,笑到最后的无疑是正处于当打之年的郭靖与杨过。
毕竟金庸在一灯大师对付金轮法王的时候就强调过年龄的增长对于习武之人的实力影响其实非常大。

(一灯剧照)
书中是这么写的:“一灯与金轮国师本来相距不过数尺,但你一掌来,我一指去,竟越离越远,渐渐相距丈余之遥,各以平生功力遥遥相击。黄蓉在旁瞧着,见一灯大师头顶白气氤氲,渐聚渐浓,便似蒸笼一般,显是正在运转内劲,深恐他年迈力衰,不敌国师。”
所以第三次华山论剑就是郭靖与杨过对决的最佳时机。
其实高手过招比的就是三方面,其一是招式是否变化多端;其二是身法是否足够迅捷;其三则是内力是否足够深厚。
而从账面实力来看,郭靖和杨过在这三个方面着实难分高下。
论外功招式,取二人最拿手的招式,郭靖的降龙十八掌与杨过的黯然销魂掌基本持平,至少黄药师是这么评价的。
论轻功身法,郭靖有一形七影,这一点,他在蒙古军营展现过:“法王本来不难取胜,只是郭靖的降龙十八掌实在威力太强,兼之他在掌法之中杂以全真教天罡北斗阵的阵法,斗到分际,身形穿插来去,一个人竟似化身为七人一般。”
郭靖是快到足以留下残影。

(郭靖剧照)
而杨过也不差,古墓之中,他也展现过鬼魅的身法:“只听得郭襄“啊啊”一声啼哭,已出了石室。众人蓦地一惊,哭声已在数丈之外,身法之快,宛如鬼魅。”
也是不相上下。
再看内力,郭靖有完整的《九阴真经》,杨过虽只学过一部分《九阴真经》,但雕兄却给他吃了不少菩斯曲蛇胆,后世武林的张三丰则评价郭靖、杨过的内力都与他相差无几,因此内力方面也是难分高下。
所以三个维度都难分高下,二人之间的差距该从何体现?
其实杨过与小龙女赤身习武时就已经说出了差距。
三、杨过的资质
那古墓派的玉女心经是由祖师婆婆林朝英所创,那女侠创出这神功是为了与王重阳一同合练,继而绑住王重阳的心,因此她在这修炼的方式上花了些小心思,说是要男女赤身合练。
杨过与小龙女修炼此招时自然也只能遵从祖师婆婆的方法,而你看此时的杨过又是怎样的心态?
原著道:“杨过这两年来专心练功,并未想到与师父男女有别,这时觉得与师父解开全身衣衫而相对练功确然不妥。小龙女其时已年逾二十,可是自幼生长古墓,于世事可说一无所知,本门修练的要旨又端在克制七情六欲,是以师徒二人虽是少年男女,但朝夕相对,一个冷淡,一个恭诚,绝无半点越礼之处……”

(杨过、小龙女剧照)
他对小龙女没有半点非分之想,二人练到后来甚至发出笑声,着实是心无杂念。
也正因为如此,杨过从未与小龙女有过任何越界的举动,截止至华山三论时,杨过还保持着童子之身。
而周伯通曾说过,他师兄王重阳就是因为保持着童子之身才格外厉害,后来的张三丰也是一直保持着童男之体,才能练就那纯阳无极功。
如此看来,若杨过真与郭靖死斗一场,拥有童子身的他怕是要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