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开始全面的普及,我国青少年手机使用率也大幅增加。手机的使用给青少年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成因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干预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以往研究中,家庭因素对手机成瘾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而大多相关研究中考察的是比较明显的积极或消极的家庭因素对手机成瘾的影响。那些相对不明显的教养方式(如谎言养育),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很少有研究考虑到。
谎言养育作为父母常用的避免与孩子发生直接冲突的教养方式,通常被家长们认为是可接受的从而容易忽略它的负面影响。同时,对谎言养育的研究中,大多考察了其对个体成年后的负面影响,很少考虑到谎言养育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
因此,研究将青少年作为被试,考察谎言养育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各变量在年级上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谎言养育、无条件接纳和手机成瘾在年级上具有显著差异。具体来看,首先,高一和高二报告的谎言养育得分都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二。这可能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认知也进一步发展有关,对说谎有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撒谎作为一种适应性策略,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逐渐被需要,此时个体也逐渐意识到童年期父母的某些说法属于撒谎范畴。
其次,初一和初二的父母无条件接纳显著高于高一和高二。随着年级的增长,个体的学业压力也会变大,在中国无论父母还是孩子对高考的重视程度很高,父母对孩子学业的过于关注容易让孩子产生学习比自己重要的想法。
最后,高二、高一和初二的个体手机成瘾显著高于初一,高二和高一的个体手机成瘾显著高于初二。这一结果说明青少年期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手机成瘾的概率逐渐上升。
可能有以下原因: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父母可能逐渐放宽青少年手机使用权限和时长,据了解,刚刚步入初一的青少年有一部分没有属于自己的手机,也不被允许随意使用家人的手机。
但升至高一高二,可能会因为需要使用手机学习或者住校方便联系等理由拥有自己的手机;随着年级的递增,学业压力也不断增大,手机的娱乐功能是个体缓解压力的有效方法。
同时,由于学业逐渐占据了青少年过多的精力和资源,学业的压力导致其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更容易沉迷一些手机娱乐软件。
同时,被学业占据大部分时间的青少年用于人际交往的时间会更少,手机的短信等功能使得个体即使不处于同一空间和时间也能进行沟通交流。
谎言养育与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关系
研究结果发现,父母谎言养育与青少年手机成瘾呈正相关,这与以往研究中谎言养育会对个体造成负面影响的结果一致。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孩子可以通过对父母的观察学习获得某种能力,同样的,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说谎,那么孩子也会很容易习得说谎的能力。
已有研究表明在父母谎言养育环境下的个体更有可能出现对父母说谎的倾向,这种说谎倾向也可能泛化到其他个人和环境,而且经常对别人撒谎会对个体的人际关系造成损害。
手机除了便携性的优势,其还可以下载各种社交软件通过网络形成其他的人际关系。利用手机的可编辑性可以打造更加完美的人设,相对现实环境来说社交软件中的信息更难辨别真假,这对个体在网上发展人际关系有更多便利。
同时,青少年正处于对同伴和友谊高需求的时期,因为撒谎而对其同伴关系的损害很大,也很容易使得其被孤立。在这种状况下,青少年们使用手机去发展人际关系很有可能逐渐沉溺其中。
谎言养育对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影响: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发现,谎言养育通过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来影响青少年手机成瘾,这与以往研究中负面的养育环境会通过增加个体的非适应性认知导致成瘾行为保持一致,也验证和拓展了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
研究表明,即使父母们经常会去教育孩子要诚实,但他们依然认为在养育的过程中对孩子撒谎是可接受的。这种“言传”和“身教”不一致的情况可能会对孩子认知造成影响。
孩子不知道按照父母说的做还是按照父母表现的做,这使得孩子对是否可以说谎的看法很难得到父母清晰和直接的反馈。孩子认知的形成来源于探索世界过程中所得到的反馈,这些反馈多数来源于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
如果父母经常给出非正面反馈或是反馈是模糊不清的,这会让孩子难以形成良好的认知。同时,谎言养育会导致个体焦虑和抑郁,这种负面情绪会让个体认为自己是不好的、没有价值的。
现实世界的种种让个体无法自洽,虚幻的网络空间为他们提供新的世界。网络世界中,个体可以建立虚拟的自我,在网络世界更多的自我表露,从而逃避现实世界,逐渐会形成网络世界比现实世界更好的认知。
此外,手机除了联网之后的网络功能,还有其他的手机本身的功能也能让个体转移注意力,从现实世界中得以脱离,长此以往,个体对手机形成依赖性逐渐导致手机成瘾。
谎言养育对非适应性认知的影响:无条件接纳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发现,父母无条件接纳这种家庭环境中的积极因素能够缓冲谎言养育对非适应性认知的负面影响,这与以往研究家庭中的积极因素能够缓冲风险因素的不利影响保持一致。
对孩子有较高的无条件接纳的父母,认可孩子的能力与价值,给予孩子肯定和赞扬,孩子也会更加积极的看待父母的行为。反之,个体可能更倾向于在无意中感受到敌意,或在重要他人的无意行为中看成故意的。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无条件接纳时,即使父母撒谎了,个体也更可能从正面的角度去解释父母的谎言,会更加理解父母,当孩子认为父母撒谎并不是出于自利的目的时,谎言的负面作用可能会消失。
同时,无条件接纳作为父母认可孩子本身具有价值的认知,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多个方面,也许可以缓冲谎言养育这一个负面行为对孩子带来的伤害。
在父母不断的肯定、支持和鼓励中,孩子感受到被认可被爱,也会更加自我接纳,在面对其他风险因素时,会有更高的心理韧性,对现实世界有更良好的适应。
创新点
研究考察了谎言养育这种性质比较模糊的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影响,探讨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同时考察无条件接纳这种家庭中的积极因素的调节作用。
验证并拓展了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谎言养育比较容易被父母接受且经常被使用,从而很容易忽略其负面影响。关于谎言养育的影响的研究中,谎言养育会导致成年后的负面结果。
而在青少年的样本中,谎言养育被证明能够负向预测焦虑和抑郁,但暂未考察谎言养育是否与外化行为问题有关。
无论是成年样本还是青少年样本,目前研究都暂未考察谎言养育与手机成瘾这一外化行为问题的关系。研究以青少年群体为被试,考察谎言养育和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关系,贴合时代特征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的样本来源于两个地区的初高中,样本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后续研究有待补充。研究采用自我报告的问卷法,可能会有主观性。
在网络使用逐渐低龄化的情况下,获得手机的途径也比较多,研究者可以关注一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未来可以考察不同的地区、不同年龄的样本,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测量工具,让研究更加的严谨。
研究采用横断研究,谎言养育的测量项目是孩子对过往的回忆,可能存在一些记忆偏差。在未来研究中可以更多的开发谎言养育的测量工具,考虑同时测量父母和孩子两类被试,也可以在儿童早期对父母进行调查,并在他们长大后持续跟踪他们的结果。
无论青少年生活在哪里,他们本身都处于社会的大环境中,社会的价值取向也会影响着他们。我们赞同价值观是多元的,同样的我们也应该接纳各不相同的人,接纳他们本身。
社会给予青少年更多的接纳,也会反过来影响家长和老师的态度,投注到青少年身上也会成为他们自我接纳的开端。
同时,自我接纳的个体也更有可能认可别人的价值,在层层递进之中形成和谐自由的社会。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未来是希望,为了他们健康的发展,形成对世界和自己良好的认知,发展除健全完善的人格,我们应该一起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接纳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