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大学,不让我们去送她

2022年09月28日05:00:03 育儿 1178

文:梅子

图源网络


孩子上大学,不让我们去送她 - 天天要闻


天气凉,秋风起,又到九月开学季,女儿要去上大学了。我们忙着给孩子准备各种物件,列个清单,事无巨细,生怕遗漏了啥。哪知道离开学还有两天,孩子竟然对我们说:“我自己去报到吧,你们别陪我去啦!”这话让娃爸和我都始料不及,愣了一下。

孩子爸说好的要去送她,票都提前买好了,却接到学校最新通知,因为疫情等客观原因,家长不能进校园,送到校门即可。女儿觉得送她意义不大,坚持要自己一个人去。

开学季,护送孩子去上大学,在很多家长看来,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送孩子去上大学不仅是体力活,也是一种仪式、见证和保护。上大学是涉世不深的孩子第一次出远门,家长总归不放心,要扛起行囊,亲自送到目的地,亲眼看看学校环境,跑腿办完各种手续,一切安置妥当,觉得才算尽到责任。

孩子上大学,不让我们去送她 - 天天要闻

中国合伙人》剧照

曾经,疫情前的那些年,每逢开学季,千里迢迢送孩子上大学的家长,是人头攒动的大学校园里一道靓丽的的风景线。也总能引起媒体注意,轻轻松松上头条。有的是“举家出动派”,老少几代,浩浩荡荡,蔚为壮观。说是送娃上学,其实是趁机搞个家庭组团游也未可知。有的是“情深似海派”,为了近距离再多陪孩子一宿,不愿住宾馆,就在学校体育馆、操场、食堂打地铺,席地而眠,看得人感动又心酸。还有的是“事无巨细派”,帮孩子铺床叠被,打扫宿舍,和孩子室友拉近关系,甚至恨不得把宿舍重新装修一遍,让孩子住得舒服,找到家的感觉。

除了“举家出动派”,“事无巨细派”等各种派,当然,也有像我女儿这种“单枪匹马派”,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自己搞定一切。看起来很独立很酷,但想起来总透着那么一丝孤单凄惨。想到这,娃爸和我决定尽最大的努力,试图再次说服女儿让去送她。

但女儿态度特别坚决,坚持不让送。理由如下:爸爸出发前得向单位报备,回来还得居家隔离,太麻烦。往返的车票钱700多元,还不如省下来给她用在别的地方。床单被褥等生活用品已经提前在学校订购了,行李不多,只有一个大拉杆箱。不会迷路,高中三年早已经锻炼出来了,何况现在有手机导航。看我俩担忧失落的模样,她云淡风轻地说,她同学还有独自一人坐飞机去报到的呢,别杞人忧天。

孩子上大学,不让我们去送她 - 天天要闻

《北京女子图鉴》剧照


见孩子如此坚持己见,娃爸只得把票退掉,依了她。但到底不放心,委托一位在那里工作的亲戚接一下站。

经历了学生时代最漫长的一个暑假,经历朝夕相处引发的和我俩偶尔的不愉快摩擦,准大学生的女儿应该是最真心实意盼望开学的人。没有太多离别的惆怅伤感,一心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说来有趣,孩子们第一次上学,都趴在幼儿园的窗台上哭喊着“爸妈别走”。而要去上大学了,就都只顾着憧憬向往着飞出家门后的生活,忘了回头看,父母有没有哭。

从出发到抵达要五六个小时,下了高铁还要再坐地铁,前路迢迢,山高水远,江湖凶险,人心复杂,我把能想到的注意事项叮嘱了再叮嘱,强调了再强调,在女儿看来毫无必要,而且有点可笑。她还搬出朱自清《背影》里的话安慰我:我都这么大人了,难道还不会照顾自己吗。

孩子上大学,不让我们去送她 - 天天要闻

奔腾年代》剧照

娃爸把小棉袄送到高铁站,失魂落魄回到家,在沙发上坐了好久,不发一言。儿行千里母担忧,这话一点不假。自从女儿离开家,那一上午,我和娃爸手机像是长在了手上,坐立不安,时刻关注孩子动态,一发什么信息,我俩立刻秒回。孩子说安顿好了,位置靠窗,正好可以看风景,我俩一直提着的心稍微放下一点。

这是十八岁的女儿第一次独自出门远行,看什么都新鲜,平原长大的孩子很少见到山,孩子一路上给我们拍了沿途无数的山,土山、石山、青山、大山、小山,并不住的赞叹山怎么那么好看。还第一次看到了长江,课本上看过无数遍的图片第一次落到了实处。因为新奇,时时向我们汇报到了哪一站,一路上也没觉得太无聊。

六个小时后,女儿到达学校,给我们发来了报平安的信息和自己孤身一人走这一趟的感受:挺顺利,就是太累了,行李太沉了,手几乎累断。心疼又欣慰之余,我和娃爸一直悬着的心终于彻底放下了。

孩子上大学,不让我们去送她 - 天天要闻

二十不惑》剧照

亲朋听说我们俩让孩子独自一人去1000公里外的大学去报到,加之,以前中考没有陪考,高考也没有陪考,纷纷说我俩心真大。

我俩心真大吗?虽然没有时刻陪伴,但在孩子成长的关键节点,那些该忍受的折磨和担忧一点都不少。只不过,很多时候,不得不放手。进入了大学,孩子的角色在发生变化,他们将慢慢成为独自迎接人生风雨的“社会人”。父母也应该开始转变,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不要事事包办代劳。

认同一个教育专家说的话,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保持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母子一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深情只在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若母亲把顺序搞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为成年生活感到窒息。

孩子上大学,不让我们去送她 - 天天要闻

《末路狂花》剧照


十八岁的女儿坐着高铁飞向更广阔的天地,开启人生的新阶段。当年,二十岁的我则坐着绿皮火车独自去远方。

火车曾经令童年的我无比神往,我只是在识字课本上见过火车,说来可笑可怜,长到近二十岁出门上大学,我才第一次坐了火车。在我们这群乡下孩子眼里,坐火车的都是有故事的人,经常坐火车代表着见多识广,火车代表着神秘辽阔的远方。

远方,是多么隆重而遥远,不仅是地理意义的远方,更喻示着理想、青春期的热血和渴望,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憧憬与想象。一列从俗世驶出的火车似乎不是驶向一个物理世界,而是驶向了某种开阔与神圣。远方,它是作为现实的反面或者对立面存在的,欲望、梦想必须在远方才能得以实现。飞机对彼时的我太过奢侈和遥远,铁轨是通向它们的唯一道路。

孩子上大学,不让我们去送她 - 天天要闻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剧照


我渴望离开故乡,踏上开往远方的列车去追逐梦想。但同时,我又患有“车站恐慌症”。我从未独自出过远门,道听途说发生在火车站车光怪陆离的故事,让我对火车站充满恐惧想象。火车站给我留下的印象不是浪漫,而是离散、叵测、变故和慌乱……

二十岁,因父母忙于农活抽不开身,我第一次离家独自出门远行去上大学。看着破败拥挤的车站,站前广场上三三两两候车的人,或坐或站,或席地而眠,我的心皱作一团。火车的汽笛声遥遥传来,声音凄厉悠长,让人充满离别的惆怅。候车室里如菜市场般脏乱嘈杂,厕所的异味无比浓烈。各色人等说话的声音汇成巨大的声浪,嗡嗡作响,候车厅简直像一个巨大的蜂房。有人坐在鼓鼓囊囊快要撑破的蛇皮袋上,手里捧着巨大无比的塑料杯,神情茫然——“火车”只有作为一个书面词时,才象征浪漫。

那时候,没有网上购票,乘客往往会提前半个小时甚至一小时在检票口前排队。大多数人在排队的过程中,两只眼睛很少望向别的地方,只牢牢地盯住面前的列车时刻表,一旦广播里响起“k某某次火车开始检票”的声音,整个队伍立刻骚动起来,坐着的人也马上起身,整装待发。他们的眼神立刻也变了,由茫然疲惫变得急迫、热切、渴盼。

孩子上大学,不让我们去送她 - 天天要闻

《泰囧》剧照



当年的火车站极其简陋,一道闸门挡住旅客,内铺数条月台,停靠不同车次。检票靠人工,拿剪刀在票上剪个豁。还有人将车票或者身份证衔在嘴里,好减少检票的时间。检票的小铁门一打开,像洪水泄闸,人们争先恐后向前拥,你推我搡向前进。

那时候,月台上无电子显示牌儿,旅客进站得先在月台上乱窜,找准车次后就开始百米冲刺。人们肩扛手提,扶老携幼,焦躁急迫,像逃荒像避难,拼命涌到车门,无一不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真是“赶”火车。这样赶火车的经历让我留下后遗症,即使现在已经能网上购票,候车能提前精准知道时间,我也要提前半小时坐在候车室里才安心。

上车前的这段时间,从身体到心理,都是紧绷着,没有一处是放松的,处于随时待命状态,那什么时候能放松呢?

孩子上大学,不让我们去送她 - 天天要闻

司藤》剧照


等顺利找到自己的位置,对号入座,把自己大包小包的行李妥善放置好,给随身携带的水壶里灌上热水,回来后靠着椅背,一会闭闭眼睛,一会抖抖袖子,再摸摸口袋。等这一切都做完,才茫然地把双眼从疲倦里解放出来,好让它安安心心地瞧瞧车窗外的世界。

我向车窗外眺望,火车一路驶过亮丽繁华,也驶过破败荒凉。深秋时节,田野间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一方长着零乱残荷的池塘,一只在土坡上慢慢啃噬枯草的小羊,田野里一个个凸起的坟包,秋日残阳下卧着的一个个小村庄,苍绿的竿子上顶一簇暗红缨子的高粱,让第一次离家的我产生了漂泊感。

绿皮车的车厢如同一个万花筒,折射出世间百态:光膀子的小伙子聚在一起,卖力地甩着扑克;男人们喝着啤酒,面红耳赤地高声说笑;偶尔还会碰到在车厢里卖唱的,唱得荒腔走板,大家要么闭目装睡,要么掏钱给他们,并非出于对“艺术”的欣赏,而是希望他们赶紧拿钱走人,落个清净打个盹;还有推销各种廉价小玩艺的,嘴皮子利索得像说单口相声。

孩子上大学,不让我们去送她 - 天天要闻

后来的我们》剧照

可以说,绿皮火车本身就是一个营造故事的空间。它和高铁不同,高铁的座位朝前,邻座不搭话,几乎没故事发生。绿皮车则对向设置座位,行程短则几小时,多则几天,脸对脸,不说点啥,总有点尴尬。搭上话,故事就开始了。火车上聊天多数属于扯闲篇,混时间,谈得投机,甚至会交换名片或者电话号码。

那时的绿皮火车速度是让人心焦的慢,走走停停,还有人不停地贴身而过,去厕所大小便,去接开水泡桶面。我是第一次出远门,时刻记得父母的叮嘱,内心充满了警惕和戒备,不和陌生人说话,不吃别人递过来的东西,也不敢上厕所,以保证行李一直不离开自己的视线。

但我喜欢听别人聊天。车厢里充斥着南腔北调的声音,人们谈论国际风云、社会见闻、时事热点、家长里短。鼻腔里充斥着各种复杂难言的气味,人们脱鞋喝酒吃零食泡方便面。看着身边的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我总想,他们是谁,要去哪里,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总之,都是养家的人,赶路的人,辛苦谋生的人,和我一样坐绿皮火车的人。看过世界辽阔、人间百态,一直待在父母羽翼下的才我真正体会到人生的况味,触摸到生活真实的肌理。


有了第一次独自坐火车的经历,我慢慢克服了对独自出门的恐惧,开始变得驾轻就熟,独立自信。从那一次之后,我越来越多地独自上路,内心生出了掌控自己命运的力量。

独自乘坐火车去远方对内向胆怯的我来说是一个壮举,也更似一种仪式:从那一刻起,我觉得我才真正走向属于自己的路。每一次的上路增强了我对人世的把握,那个极度敏感的女孩在车轮与铁轨的摩擦中生出了一层自我保护的壳,知道了外部世界没那么可怕,自我的力量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羸弱。这股力量支撑我从少女到成为母亲,直到可以嬉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

时光荏苒,如今,女儿也开始了大学生活,从此,我们关注的天气预报又多了一个城市。女儿刚走的几天,我和她爸有点失重失落,“空巢综合征”般的不适应。女儿发的校园里的花花草草、猫猫狗狗、一日三餐、上课日常,我和娃爸都看得津津有味。军训视频一闪而过的镜头里,几十个穿一模一样迷彩服的学生,孩子爸竟然一眼就瞅到了女儿。

孩子上大学,不让我们去送她 - 天天要闻

《春风十里》剧照

只有我们三人的家庭微信群里,我俩都争着想把平生经验教给她,从人际关系到学业规划,从时间管理到保研考研。我有时候转发点励志鸡汤文给她,女儿愿意回就回个意味深长的表情包,不愿意回就假装没看到。也许在她看来,家人眼中无圣人,我们这些婆婆妈妈,有什么资格冒充当她的人生导师啊。

人生的路啊,还得她一个人走。不管宽阔平坦还是坎坷泥泞,脚下的路只有自己亲自走过,才能感觉最真切。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男童出生被羊水呛到酿成悲剧,医生拼力抢救活了下来,如今怪病缠身苦了奶奶 - 天天要闻

男童出生被羊水呛到酿成悲剧,医生拼力抢救活了下来,如今怪病缠身苦了奶奶

那个被羊水呛到的小女孩,再抢救了22天后还是不幸地离开了,老袁听到这个消息,心率瞬间飙升,没过多久就晕倒在重症室门口。等老袁醒来,天已经黑了,顾不上说半句话的她急忙冲到了重症门口。“乖孙儿,不怕昂,咱们是幸运的娃娃”,老袁在门外低声祈祷,门里的孙子与那个离世的小姑娘一样,同样是被羊水呛到,目前孙子还在...
保姆的修养(518)沉默的媳妇絮叨的婆 - 天天要闻

保姆的修养(518)沉默的媳妇絮叨的婆

家政行业乱象丛生,各种家庭五花八门,本文仅代表个别现象,请理智看待,不要上纲上线,对号入座!谢谢!正文:周六是悠闲的一天,也是忙碌的一天,悠闲是早上可以睡到日上三竿,忙的是中午要去爷爷奶奶家吃饭,晚上要去姥姥姥爷家吃饭。
难怪乔峰英雄一世,却不得善终,你看第一个让他破戒的女子是谁 - 天天要闻

难怪乔峰英雄一世,却不得善终,你看第一个让他破戒的女子是谁

金庸的武侠小说与其他武侠小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在笔者看来,答案很简单,其他小说中的那些大侠无非是在武林中惩奸除恶,而金庸笔下的大侠则多了几分家国情怀,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就体现了他的格局,可以说是金庸把武侠小说抬到了原本不属于它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