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师不管,我就报警了。”
这是今天早上接到的第一条消息。
我开始以为是安全问题,吓了我一跳。
仔细看看微信截图,逐渐了解到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是两个小朋友因为500元闹翻了,孩子本身到没有什么,可两家家长在微信群里相互指责。最后演变成谩骂,谩骂之后无果,就要报警。
究竟是怎么回事?
两个中学生,一个叫小康,一个叫小正,两人是同班同学,本来没有特别要好的。可疫情期间,一直用手机联系,聊得热火朝天。
今年九月,正式复学了。
两个人见面,感觉格外亲热,成为了一对好朋友。
因为这两个孩子都不怎么爱学习,所以在一起聊的都是游戏,相互分享道具,分享游戏攻略。每天聊不完的话题。
后来,小康的手机坏了,没有玩的,没有手机,无法网上购买。于是委托小正给他买,一开始,给了小正500元,买手机用了300元,另外的钱准备买耳机。
小正花掉了一些钱,说不够,小康又给了小正300元,想买一个好一点的耳机。
可连个星期过去了,小正一直没有买。
小康就把事情告诉了父母,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由网上讨债到相互谩骂,两个孩子的矛盾演变成了两个家庭的矛盾。
如果不及时制止,冲动之下,两个家庭不知道要做出什么?
这件事情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在教育孩子的这条路上,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完全放手?
据调查,一个家长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从六年级开始,对孩子采取的是自己管好自己的教育方式。
无可厚非,这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教育方法,可是,任何教育方法不是万能的 ,有没有效果,还要看孩子本身的素质。
而恰巧这个孩子不是那种非常自觉的孩子,同时,孩子毕竟只有十一二岁,哪有那么好的自律性呢?
所以,从那个时候起,原本还算不错的孩子,不仅成绩直线下降,而且连言行举止也逐渐轻狂起来,因为父母完全已经把主动权交给了他自己。
当我问起这一次钱的来源的时候,口口声声说,这不是父母的钱,是自己的钱,是过年的压岁钱。我问他身边有多少钱?他说也没有多少,就几千元而已。
一个13岁的孩子,身边就有这么多钱,如果不用在正道上,后果是不是令人担忧?
这一次是买手机和耳机,那下一次呢?
而小正来自一个单亲家庭,孩子一天到晚几乎见不到父亲。睡觉的时候,父亲没有回家,上学的时候,父亲孩子睡觉。对孩子基本采取了不管不问的态度。
连孩子自己也说:“我也不知道父亲有没有钱,反正辅导资料肯定不会给我买的。”
对于孩子回家做不做作业?上学学习认不认真?好像真不是家长的事情。
所以,老师微信几乎不看,也就谈不上回复。
家长会从来不参加,对于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从不关心。
可以推测,孩子玩手机是不是家长不知情,还是知晓了也不管或者管不了?
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孩子长时间打游戏的情况,家长并没有引起重视,反而觉得老师在多管闲事,老师针对孩子。
真想问问家长,要等到什么时候,家长才会重视沉迷网络的危险性。
所以,我认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适当放手才是正确的选择。
换句话说,该管的还得管。孩子年龄小。社会诱惑力大,所处环境良莠不齐,孩子无法分辨清楚,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有时候,即使知道不对,但诱惑巨大,没有了家长的管束,很容易走上邪路。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陪伴,不是棍棒,也不是控制,而是从内心的爱出发,有清醒的认识,有适度的期待,有原则有底线的教育。
其次,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应该怎么做?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尤其是同学之间,小打小闹是常有的事情。
那么,当孩子出现矛盾了,家长应该怎么做?
家长有没有把问题当作教育的突破口,进行反思呢?
还是站在各自立场,单方面信任自己的孩子,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和对方对抗呢?
一般来说,理智的家长都会低调处理这件事情。
因为,孩子毕竟还在一个学校,将来大家还要相处,那么家长,肯定不会逞一时之勇,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有的时候,是可以解决的,而有的时候是无法解决的,甚至会因为一件小事,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曾记得,一位职校生,在学校和同学闹矛盾,大打出手,双方都受伤了。
就在家长接孩子回家途中,一个男孩子,17岁,因为妈妈一路的抱怨,与母亲又发生了冲突。
在车子行驶在大桥上,妈妈停下车,不知道是生气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拉开了车门。
就在这一瞬间,孩子冲出车外,想都没想,直接从桥上跳下去。
一个年轻的生命永远停在这一刻!无论母亲如何呼喊,如何悔恨,他永远也听不到。
所以,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是每一个家长一生的研究课题,只有把爱放在首位,把孩子的成长放在心上,从自己做起。学会理智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做好孩子的榜样,成为孩子的引路人。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成长路上,不仅有孩子,更有家长,相伴而行,相互促进,在道路两旁,“爱在左,情在右,我们随时播种,随时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