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
孩子想要买玩具,家长不同意,他就躺到地上撒泼打滚;
到了该睡觉的时间还不睡,好说不听,凶一下就哭;
娇气,受不了一点委屈,是个爱哭鬼......
孩子的各种情绪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是耐心地哄?还是拉下脸来吼?
其实,不论是“哄”还是“吼”,都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没有真正有效地去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如果以后又碰到这样的情况,孩子还是会有同样的表现。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介绍了一种“五步走”法则,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具体是这样的:
第一步:注意自己的心跳。
当我们情绪激动时,我们的心跳就会加快。孩子也是如此。当感觉到自己因为某件事情心跳加快时,预示着我们的情绪开始要大爆发了。这时,我们就要开始深呼吸。几次之后,我们就能慢慢地冷静下来。
第二步:认知觉察,自己与自己对话
当情绪稳定下来了,我们就可以问问自己:我是怎么啦?我为什么会这么生气?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么生气?
其实,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时,我们的情绪就能好了一大半,理智就能慢慢地恢复。所以,能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很关键,就像我们给自己的情绪按了一下暂停键一样。
第三步:接纳自己
家长最难做的就是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有时看见孩子生气,我们甚至会比他们更生气。学会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是家长应该有的认知。只有接纳孩子,理解孩子,孩子的负面情绪才能消减。
第四步:反驳不合理的认知
情绪的产生,通常不是直接因为某件事,而是我们对某件事的解读造成的。比如孩子考试考砸了,孩子好难过。难过不是因为考得不好,而是因为孩子觉得考得不好,老师不会喜欢自己了,或者觉得自己完蛋了,不是读书的料等等,是对“考得不好”这件事的解读才让自己产生了不良情绪。
其实,这样的解读是不合理的。我们要学会反驳:老师不会因为我一次没考好就不喜欢我的;一次没考好并不代表我就不是读书的料......
第五步:选择积极的行动
通过反驳,我们知道了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采取行动去解决问题。还是考得不好这件事,家长引导孩子去找原因,针对原因,找到合适的办法去解决它。
通过以上五步,不但教孩子学会了管理自己的情绪,还能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