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难以相信这一幕……
小区绿地,一个8岁男孩对着两个女孩自己扇耳光,一边扇自己一边道歉。两个女孩大约十一二岁的样子,一个叉着腰、一个抱臂,面带嘲笑地看着男孩扇自己,嘴里还嚷着:“使点劲儿,要不以后就不跟你玩了。”
这一幕让我的职业病犯了,我走上去制止了男孩继续伤害自己并询问原因。男孩低头不语,两个女孩大咧咧地说:“谁让他刚才跳出来吓唬我们来着?他要是不扇耳光,我们就不和他玩了。”
“如果你们被别人要求扇自己耳光,你们会开心吗?”我反问两个女孩。
“傻子才会自己打自己。”两个女孩好像觉得我的问题很二。
男孩的头更低了,肩膀也在不规律地抖动,我蹲下来跟男孩说:“孩子,你要记得,你不可能讨好全世界,也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你。如果你感觉有人让你不舒服,可以告诉你的父母,可以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也可以拒绝和他交往。因为,这是你的权利。”
因为担心,我送男孩回家。在门口,妈妈对自己的儿子说了一句温柔的废话:“你真傻,别人让你打你就打?你为啥不打她?”
抬起头,妈妈微笑着向我道谢:“小孩子闹点矛盾,没事!劳您费心给送回来。”
没事……指责……多少孩子因为父母的忽视已经变成了卑微的讨好者!
我不愿意给别人贴上“讨好型人格”的标签,或许只是有一部分讨好存在,我就姑且称之为讨好者吧。
他们自卑且敏感,不配得感、不值得感强烈,认为只有自己表现更好才能获得他人喜欢。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在关系中被看见,然而受伤的总是自己。即使不开心也不敢表现出攻击性,担心对方无法承载自己的攻击而导致关系破裂,常常对关系存在高期待,所以也常常失望。
他们就像是一个乞丐一样,希望能被别人发现自己的价值,然后能施舍一点感情,就会觉得很甜。所以,讨好者也很容易相信别人,他们在各种关系中,小心翼翼,却很难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因为讨好,这种边界感模糊的行为,仿佛是在邀请对方来“侵略”自己,只能让对方更加变本加厉。
孩子会将与父母互动的场景,内化成为自己与外部世界互动的模板。或者更直白一点说:孩子认为父母怎么对待自己,其他人也会这么对待自己。另一方面,讨好者通常看不到自己的真实价值,自我价值感低,总把别人的问题归结为自己还不足够好。
在《女心理师》剧中莫宇的职场故事以及儿时经历,完美地诠释了讨好者的心理动态:
镜头一:
外面下着大雨,莫宇已经走到公司楼下,看着微信上同事买奶茶的请求,即使心中一万个不愿意,也还是去购买了奶茶。因为他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付出,让别人喜欢上他。
镜头二:
公司同事早早下班,一起去KTV,而莫宇并没有收到邀请。而在前一天,刚入职不久的同事请大家吃饭,临时换了饭店也没有通知莫宇。在打车回家的路上,还收到了同事帮忙加班的请求,莫宇又一次妥协了。同事们花天酒地的开心和莫宇捧着泡面加班的状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他为什么这么“怂”?为什么不敢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请求?因为在他心中有一个不合理的信念:我不能任性,别人不喜欢我,是因为我做得还不够好。
镜头三:
在莫宇小时候,他跟父母说:“最近有人欺负我,我不喜欢别人给我起外号,还推我。”
低头忙碌的爸爸,眼神始终没有离开过书桌:“那是同学跟你开玩笑呢!不喜欢就跟他们说,你不能像在家一样任性,要和同学好好相处。”
“我说了,他们不听。”小莫宇非常委屈地反驳道。
“不是你先招惹他们,他们怎么会欺负你呢?”妈妈把“苍蝇不叮无缝蛋”的理论运用自如。
在父母的推动下,莫宇掌握了讨好的新技能。我想当时的小莫宇一定伴随着孤独、恐惧而又无助!
一般来说,父母存在以下几种行为容易养出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第一,经常指责、批评孩子。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听话,因为这样能大大降低父母的育儿投入。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学会了忽视自己的感受,逼迫自己关注父母的情绪和感受。
第二,缺乏无条件的接纳和爱。比如:考试成绩好,父母会开心,家庭氛围也更和谐,还会奖励孩子礼物。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爱是有要求的,只有我表现更好、更乖巧才能保持家庭氛围和谐,才能获取到爸爸妈妈的爱。因此,孩子会迎合父母的要求,忽视自己的需求。
第三,父母总是将孩子和其他孩子对比。父母喜欢将孩子的各个方面和其他孩子做比较,尤其是将孩子的缺点、弱项和优秀的孩子做比较。孩子因此失去自信,自卑、自我价值感低,形成讨好型人格。
第四,父母忽视孩子的需求。当孩子提出某些要求时,父母采取强硬、忽视、冷漠对待的态度拒绝。例如:爸爸在忙、你不能要这个东西、你自己去玩……诸如此类的话,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需求不重要,因此产生愧疚、羞愧的感受。
总而言之,人是群居性动物,具有社会属性。当一个孩子在家中无法让精神需求获得满足,自然会向外求。讨好型的孩子,因为在家中缺乏与父母安全的情感链接,或者说在家得不到,所以只能向外求。因此,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讨好的姿态,希望以此获得群体的接纳。
关于讨好,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去除掉潜意识中的讨好,就是无意识中的讨好行为,而不是说绝对不能有讨好行为。例如:我们会讨好领导、妻子(丈夫)、朋友,这样的讨好是有意识的讨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处理一些事情,或是生活得更好。
所以,讨好行为没有对错之分,讨好也是人的一种资源,一般来说,讨好者的情绪敏感度较高,极易察觉他人的细微情绪变化。如果经过调整,善于利用,会让自己在关系中表现出高情商。
如果,你已经发现了孩子开始表现出了讨好,甚至具备了讨好的人格特质,你可以这样做:
第一,多鼓励孩子,树立自信,养成独立人格。在积累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认知,重新发现、肯定自我价值。
第二,不再以乖巧、听话、成绩等方面作为爱孩子的交换条件。尝试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和爱,不会因为孩子表现好或不好,就增加或减少父母对孩子爱的付出。
第三,父母尊重孩子的个人感受,而不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标准、感受来判断、衡量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开始学会自尊,尊重自己的感受。只有当孩子开始喜欢自己,尊重自己,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
第四,允许孩子表达攻击性、不同观点,只有当孩子能够开始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攻击性,才有足够的心理能量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
结语:讨好者都是好人,舍不得伤害别人,所以常常忍着委屈迎合别人,也因此他们如果无法剔除吸附在身上的讨好,也就无法过好这一生。当委屈、自责、内疚积累过多,甚至会引发抑郁。如果你的孩子也有讨好的特质,请帮助他尽快变得强大、独立,因为他很弱小,不会拒绝他人,也不会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