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童语分享”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等蒙氏教育阅读笔记

2022年06月30日13:17:17 育儿 1536

蒙氏教育的魅力,想必许多朋友和我一样有所耳闻,为了更多了解蒙氏的源头理念,我集中借阅了:

  • 发现孩子
  • 《童年的秘密》【本文重点分享,推荐阅读】
  • 《有吸收力的心灵》【本文部分分享】
  • 《发现孩子的潜能》【本文部分分享】
  • 《儿童的自然法则》(法 塞利娜·阿尔瓦雷斯,蒙氏系的近年作品)

这其中最推荐阅读的是《童年的秘密》,另外两本的内容涉及教学秩序和教具使用,内容比较专业,可能更适合从事早教职业的教师读。书是从图书馆借的,版本如下图:

“童心童语分享”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等蒙氏教育阅读笔记 - 天天要闻

我们许多人对蒙台梭利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从图片上看,她是一个很有面部魅力的女性:

“童心童语分享”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等蒙氏教育阅读笔记 - 天天要闻

而在阅读她的行文时,虽是近100年前的文字,字里行间仍带有震憾人心的洞察力和谦逊平和的人格魅力(《童年的秘密》出版于1936年)。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一名医学博士,她最初接触研究和治疗一批智力障碍儿童,并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在她监护下的智障儿童通过了全国正常儿童读写考试)。1907年,她在罗马贫民区圣洛伦索开设了第一所“儿童之家”,接收了50名左右来自贫寒家庭的孩子,在她独特的教学方法下,几年后,这些普通的贫寒儿童的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个个变得独立、自信、自律而有教养。

诚实地说,书中有几个普通读者可能遇到的阅读点:

  • 略涉及宗教(看起来她本人是有信仰的),但可以当作是优美的诗文或心灵的皈依,读来并不牵强违和;
  • 丰富的与幼儿广泛接触的实践经验,我们通常打交道的都是小范围的数个儿童,难以想象作为教育者,她以如何的平等和博爱之心,不带成见与偏见的看到每一个儿童(和他们的心灵),挑战是不能确知特定的教学经验,感动是某些章节,那些对孩子真正的尊重,让人肃然起敬
  • 如前所述,蒙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法,涉及到教学原理、应用细节等部分,这些比较专业(读写、数学等)

我们在看电影《心灵奇旅》时,有一个细节说,22号遇到过许多有伟大人格的导师,那么我们会不会好奇,为什么说一些导师具有伟大的人格?秘密在他们流淌出的文字里,在我这几年的过往阅读中,有几位作者和他们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我:

  1.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2. 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儿童的利益——学会尊重孩子》
  3.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
  4. 弗洛姆《爱的艺术》
  5. 费孝通乡土中国

这些作品中,有非常稳定的洞察力,一定程度上,是犀利的,而洞见常常跳出了人云亦云之外;不一定让读者觉得完美无瑕,但非常真实,言由心生,言之有物。其中,这些作者身上仿佛能看到一种镇定自若的风度,又仿佛是一种隐隐的"无我"状态,或者说文字中不见小我恩怨,更多服务于自己的思想、意志等。

是的,文字后有吸引人的心灵。

那么,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蒙台梭利这本《童年的秘密》中,有触动人心灵的地方——在毛姆的作品《面纱》中,描述过一位在疾病肆虐中坚持救助弃婴的欧洲贵族修女和她的同仁们,其高贵的心灵与朴素的仪态之结合,超越语言之外,构成了仁爱影响力本身。读后多时,可能书中的男女主角或已悄然不见,但修女的气度和跨越种族的精神仿佛稳定温和的背景,一直在那里。

我想说,阅读《童年的秘密》中,能够一瞥见到那种忘我慈悲的心灵。当然,我们知道,在知乎上,一些时候这是比较危险的,你可能会被部分评论教育得体无完肤,哈哈哈哈——但我们所能知道的是,那些心灵在坚持慈爱时,也是遇到过挑战和困难的^^,而且是很大的挑战和困难。

“童心童语分享”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等蒙氏教育阅读笔记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童心童语托育中心

1、教育者的首要职责是:激活生命,但容许其自由发展

是那种真正的慈爱与尊重,发现和唤醒了孩子们的心灵,这是我读蒙氏书籍后最大的感悟。蒙台梭利是谦和的,她在书中的小举例中坦言:这时候我犯了一个错误。她在旁听老师课时,并不越级去指导教师,而是安静地观察。

但真正的爱在时,一切变得不同,因为这里有真正的诚实、理解和接纳。仁爱使一切变得不同的原因,在于对生命的理解,从本源就是不同的,孩子们恰恰因为来自清澈的源头,能够感受并捕捉到这种真诚——书中对奖励与惩罚的论述,可以说上面读过的几位大师有异曲同工的解释:表扬与批评是不必要的。

人类的一切胜利和进步,均源自某种内在冲动

一个年轻学生,如果出自兴趣而选择医学为职业,并刻苦钻研的话,有可能会成良医,但若是出于继承家业或缔结理想婚姻的目的,抑或由于其他外在利益的诱惑,而做出这样的选择,那他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医生。

如果一个年轻人非得在学校、家庭的惩罚或奖励之下才肯学习,那他最好就别去拿这个学位。每个人都有特殊的能力倾向或特定的职业禀赋,它也许不起眼,却必定有用。而奖励则可能会诱使个体远离自己的先天禀赋而入错行。p.13-14 《发现孩子的潜能》

或也可做为青年老师检视自己是否愿意投身教育的读物: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思考:儿童被迫在这样人为的不良环境中成长,以至于骨骼都变了形,将会对他们的心灵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再明白不过了,当一个人的血汗被榨干、身体机能出现紊乱时,他的内心一定会感到压抑、沉重,以致于心灵麻木。……精神对救赎的渴求远胜于身体。……

这种令人遗憾的情景,我们太熟悉了:教室里,老师忙着喋喋不休地向他管辖的学生的脑子里灌输知识。为了顺利完成这项任务,他必须强制学生一动不动、集中精力,并充分利用奖励和惩罚来令他们被迫集中思想。

然而,坦率地说,
奖励和惩罚就是“精神课桌”‘精神奴役的工具,它们更容易引发畸形,而不是预防畸形。

事实上,奖励和惩罚被用于强迫儿童遵守俗世的清规戒律,并不符合人性的自然规律。而这些规矩,往往是拥有无限权威的成人为儿童设定的。
……
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不是把自己变成儿童,而是
懂得如何唤醒那些沉睡在儿童心中的“人”。……我们所谓的鼓励、安慰、爱心、尊敬,实际上源自人的内心。在这方面,一个人越是慷慨,就越能让周围的生命得到恢复与振作。

我们幼儿教育目标应当是帮助他们发展,而不是给他们灌输一种文化。

“童心童语分享”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等蒙氏教育阅读笔记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童心童语托育中心

2、尊重儿童的内在秩序,唤醒而非改造

正因为对儿童的内在秩序的深入理解,蒙氏教育对纪律的界定也是迥然不同的("没有人能只通过“听别人的话”来学会自律"),在教学中寻求的是活跃的纪律: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又能在必须遵守生活规则时自我约束,我们才称之为守纪律。蒙氏鼓励孩子向着自己内心的正确目标而努力,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而减少不当的人为干扰,通过自愿练习非顺从来培养意志力。

什么是不当的人为干扰呢?除了大家已经熟知的破坏和打扰儿童专注力等讨论外,还有一种“无用的帮助”,来自于成人不能容忍儿童行动缓慢,而忍不住干预或“替代”他们,这成为最初所有精神“压抑”的根源,由此成人对儿童造成了最危险的伤害。好吧,通俗来说,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包办,把孩子当提线木偶,甚至一直延续到控制成年孩子职业的选择、择偶、生活方式的选择等。转动眼球~ (生活的本质是……重复?)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非常反感长大后的控制和包办(因为长大后的孩子有力量公然表达和反抗了呀^^),但认为儿童就得由别人“照顾”和“帮助”——他不会呀?摊手~ 反思ing

“童心童语分享”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等蒙氏教育阅读笔记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童心童语托育中心

3、蒙氏教育将儿童培养区分为两个目标

  • 生物学目标:促进个体的自然生长。
  • 社会学目标:让个体为适应环境做准备。

对于我们普通家长来说,可以理解为“生物学”上,要客观学习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样就不会出现阶段性的无谓焦虑和恐慌——2岁不认颜色是不是正常,3岁不会写字是不是正常……这些可以在阅读科学的育儿书时,找到大约的参照范围。

而在尊重孩子生物学特征的同时,也有意识进行一些必要的行为规范,注重其心灵及潜在目标的发展,使其与社会环境与大体的规范相吻合——相对激发善的一面即可。但如第二点讨论的,成人应当意识到,自己并非儿童的塑造者和心理生活的建设者,是在充分尊重儿童灵性基础上的顺其自然(这确实非常难理解和难掌握,所以很多父母成为了孩子成长中的阻力)。

“童心童语分享”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等蒙氏教育阅读笔记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童心童语托育中心

4、至父母:“你究竟是怎么对待我托付给你的孩子的呢?”

蒙台梭利认为,新生儿不简单是一个活动的躯体,还是一个精神的胚胎,有着潜藏的心理指令。

人的行为不像动物行为受既定的本能主导,它是一个非常自由的空间,需要特别去营造每一个人都在自我营造中发育成长,因而是不可预知的,过程复杂、艰难、难以触摸。因此,儿童的内在灵魂存在着秘密,如果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向我们逐渐展示,我们是不可能了解的。……
所以,只有儿童才可能向我们揭示“人类自然图谱”。

但是,每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都是微妙的,儿童的心理生活需要保护,需要有像大自然保护生物胚胎一样的环境。

而贴近儿童的成人(父母、教师)对幼小的儿童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儿童会受到成人的压抑。受到过多不当的压抑,成为成人心理紊乱的根源。成人常常用自以为是的热心、关爱和奉献,抹杀了儿童的个性。

而为了将儿童从精神生活的危险中拯救出来,所需要做的第一步是:改变成人

人的最高精神,即创造性和指导性精神完全依靠个人的能力,一种在自然之上的超自然能力。这才是应去考虑的人的最初的问题。为开启通向世间的道路,人的灵魂精神要肉化成人。这是婴儿生活的第一个篇章。

在成人把婴儿当大号玩具这一点上,蒙台梭利和多尔多都有着令人汗颜的观察:

我们喜欢娇嫩可爱的儿童,把儿童看作我们手中的玩具,只是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备加呵护,然而他们还有另外一面,我们必须给予儿童最大的尊重。

或者说,在蒙氏的教室里,正因为儿童的另一面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他们展示出了儿童身上惊人的一面——国内蒙氏的发展有了不少融入社区的改良(……),即使如此,在蒙氏教室里,看到的安闲自在儿童也远远多于被迫受束缚排排坐的传统教室。

而阅读原著时,你能发现两件事:1)即使在蒙台梭利在世时的指导下,儿童之家扩大普及范围时,许多老师仍无法掌握蒙氏教育的精髓;2)真正的蒙氏是带有触及灵魂的震憾力的,乱改后就变成形式主义,只得其形,失其神采。

举一个书中的小例子帮助理解,一个老师教孩子认正方形,绘声绘色地指着每条边和每个角告诉孩子,这是正方形,这是它的边,这是它的角。蒙台梭利课后进行教学纠正,告诉教师你这是在教孩子超出年龄认知的几何概念,而不是带他认识正方形,孩子会觉得迷惑,老师说两者是一样的。蒙台梭利说,不一样,儿童看到正方形实物,认得它的名字叫正方形,他眼睛可以看到也就能感受到,不需要分散他们的精力去分清楚边线角(大意)。

我还真复述不好,陪小皮做过几本《摩比爱数学》的我,对蒙台梭利的深入观察表示十分佩服,如果有这样的老师,就不会有出得奇奇怪怪不符合儿童认知的题目啦——哦,所以我还想说什么来着:通常情况下父母不要乱辅导幼小的孩子写作业,因为没有用心观察过儿童的成人,其实是不理解孩子思维的(滚!好的)。

“童心童语分享”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等蒙氏教育阅读笔记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童心童语托育中心

5、成人对儿童潜藏的心理防范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偏精神分析的心理学著作(一个不专业的感慨哈),我们还是直接上原文:

儿童第一次向物体伸出小手,对用手的冲动代表着“自我”认识世界的努力,成人应该满心称赞。但是,成人“害怕”他们的小手伸向周围那些毫无价值和无关重要的东西,摆出保护这些东西不让儿童触摸的态度。成人会烦躁地始终重复:不要碰,就犹如不断地重复说着:别动,不要说话!

这种烦躁反映了成人潜意识的阴暗一面,渐渐形成防范,甚至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同情,就好像在暗自与一种要打破他们安逸和损害财产的势力进行着斗争。

儿童为了看,为了听,即从周围环境中获取最初必要的心理塑造要素,他们需要占有这些要素。当儿童为心理塑造而活动,使用手劳动的时候,他们需要外部提供可掌握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在外部环境中有进行活动的因素。但是,家庭环境却没有考虑到儿童的需要,儿童周围的物品属于成人所有,为成人使用。
这些物品对儿童是禁用的,成为儿童的“禁忌”。禁止触摸使儿童在童年的发育成长中失去了活力

进而比喻孩子抓到禁止自己拿的禁止物品,像一只躲到角落啃骨头的小狗一样,一方面还是尽可能去吸取营养,一方面担心有人把它夺走。

我的天!想想抢父母手机的孩子们吧。(对被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父母被发光的屏幕吞没,而儿童又想模仿父母——陷入无语的沉思中……)

我们继续看什么叫深入的观察和理解(关于【模仿】):

儿童的塑造活动不是出于无条理和鲁莽的冲动……因此,儿童的活动与各种各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这种普遍情况称为模仿,但儿童的模仿并不是即刻反应模仿……儿童的塑造活动来自认识基础之上的总体心理活动,他们的心理生活有指导性,心理活动总是先于行动,两者互为联系。也就是说,儿童想行动时,他们已经知道他们想要做什么,他们想做已经知道的事,即他们看到他人做的事。


“童心童语分享”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等蒙氏教育阅读笔记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童心童语托育中心


6、清除妨碍我们理解儿童的心理观念和自己作为成人的局限性

放弃专制。

在不压抑自己心理的同时,摒弃发怒和傲慢的心理(两者之中,发怒是最主要的缺点,但并不意味着有形的粗暴行为;傲慢则给发怒配上了一个迷人的面具,一件自尊的外衣,甚至要求得到他人的尊重):

我们在心理上比较容易接受并自愿改正我们所认识到的错误,但我们却很难接受来自他人的教训,会觉得是一种耻辱。听从别人教训比自己犯错误更让我们感到羞耻。当我们不得不纠正我们的行为时,我们却总在试图维护自己世俗的尊严,把自己伪装成别无选择。一种最常见的小小伪装就是,当我们不能得到时,会说“我不喜欢”。我们在斗争,但却用这种小小的伪装进行抵制,而不是完善自我。由于在斗争中人们需要组织起来,因此个人的事业在集体的斗争中得到加强。那些有同样缺点的人本能地在相互支持,寻找联合的力量。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读到了这么长文章的这段,可能也是在寻找联合的力量^^(我们是坏虫还是"正义"的蓝精灵?),哈哈哈(还有一种是看到别人身上有和自己相同的“缺点”,觉得格外烦躁有没有——因为那里有一个不能接纳的自己?^^)。

哦,我用了很长时间,才分清自己内心一丢丢真正的渴望,你呢?

这一段单独摘录,是因为写得太……直接了——人们受微妙的心理作用,在伪装和掩饰自己的状态。也许会有朋友说,那怎么自我完善呀,害!我写知乎天天叨叨这事,总有评论说是鸡汤,我本来想鸡汤也不错呀起码是鸡煲出来的,不说别的,脂肪含量很足,但那天看有朋友说,鸡汤里都是鸡精……好吧,多读书,书中画的有各种各样的鸡。

而我们未完善自我对儿童的影响,因为他们不能自我保护,难以理解我们,他们接受人们所说的任务事情。所以儿童不仅承受了伤害,甚至感到我们在指责他们时,他们都是错的。

儿童不可能靠理性明白这种不公正,但是他们在精神上能够感觉到,因而变得压抑和扭曲。儿童的反应,诸如羞愧、说谎、任性,无理的哭闹、失眠、过度的恐惧,都代表着儿童自我保护的一种潜意识状态,因为儿童的理智无法让他们判断在与成人的关系中真正存在的原因。

也许一般父母和教育者没有极度夸张,但是试着代入新闻中那些严重受虐的儿童。我的眼眶里溢出了泪水:他们没有可能靠理性,明白这种不公正。

尽量梳理成人的局限性,是为了提供儿童所需要的帮助:这些并不意味着应该放纵儿童的所有举动,完全放弃对儿童的评判,并且忽视儿童智力与情感的发展。相反,教育者应该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就是教育。

“童心童语分享”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等蒙氏教育阅读笔记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童心童语托育中心

7、警惕儿童依赖成人的手段,不易被成人察觉的懒惰

蒙台梭利直言多子女比独生孩子的家庭好带养孩子,因为孩子之间相互有玩伴。她还观察到,大个一两岁的儿童会用较小孩子更容易理解的方法教会他/她一件事物——也就是儿童有时候比成人更会教小孩子。

小皮学跳绳,邻居家的哥哥姐姐来教,小姐姐说,你听到绳(打到地面的)响脚开始起跳。哇,这个技术点太准确了,小皮立即学会了。大人教跳绳呢,就是乏味,从基础的动作开始拆解,对于小小孩来说,他们要用极大的耐心配合完一节课,5岁多点的小皮坚持完60分钟,老师要再加三个甩绳动作,小皮哇地哭了出来:三个太多了,55555。 这事不怪小皮,因为过去的60分钟,他一直在用一个动作架着胳膊甩绳,诚实地说,我肯定做不到甩60分钟,想都不用想,胳膊早酸了,所以下课后再加的3个,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小哥哥小姐姐教跳绳,小皮一直很欢脱,因为孩子真能更好理解孩子

“童心童语分享”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等蒙氏教育阅读笔记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童心童语托育中心

蒙台梭利观察到有一种听话的孩子,用巧妙的方法来依赖大人:

他们像是一个小可怜,生命活力好像取决于其他人,要求成人帮助,希望成人与他们一起玩,给他们讲故事,为他们唱歌,始终不离开他们。在这些儿童面前,成人变成了奴隶,一种隐含的相互性暗地里把成人与儿童联系在一起,但从表面上却让人以为他们之间相互理解和互爱。就是这些儿童在不断地问为什么,然而人们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并不听答案,而是继续不停地提问。貌似对知识的好奇心理实际上是一种手段,目的是缠住他人,因为他们需要别人才能维持自己。

他们愿意为别人进行活动,服从任何成人的禁令,因而成人很容易用自己的意志替代儿童的意志,儿童也乐于接受。如此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危险,即沦于惰性。这种惰性可称为懒散或懒惰。

懒惰是精神世界的抑郁,它如同身体体能的下降,患了重病。在精神领域里,是生命活力和创造力的下降。

成人拒绝接受儿童的心灵,替代了儿童。成人没有意识到,他们在用无益的帮助和暗示吹动儿童的心灵之灯,并最终把它熄灭。

这也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偏离。我想能想到的方法是:

  • 条件允许多生几个孩子,(也许)自然破除部分溺爱和过度关注(大雾)
  • 防溺爱和包办
  • 多让他们与同龄小伙伴一起玩(没有大人在场协调的同伴友谊,才是真正的玩耍)

这一点单独摘出来,是因为目前育儿环境下,非常需要警醒。当然,我们要理解到,这与提倡亲子陪伴与爱孩子是不矛盾的——不溺爱,不等于不理不睬/不爱不关心,对不?

这并不是一个基于蒙氏整体理念而梳理的读后感(非专业人员,或有教学需求),讨论的只是其中几个阅读中对我(一名普通家长)有所触动的点,但我们当然明白,蒙氏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也观察和实践行为的连贯性:

行为的连贯性几乎是自动实现的,不再需要提示,就好像呼吸不需要思考,我们不会察觉到心脏跳动一样。

儿童需要建立这个基础,但他们却始终不能为自己制定一个行动计划,因为迁就大人的生活和意志,他们会受到诸多打扰——在儿童的环境里,总是有这样或那样强大的人在安排儿童的生活,从来不与儿童商量,也不重视他们,因而显得儿童的行为没有任何价值。

书中举了一个富有父亲不允许孩子触碰玻璃杯的例子,如果是佣人/客人打碎了杯子,父亲会说没有关系;但孩子伸出手来都会因为父亲担心杯子被打碎而制止他,仿佛孩子是家中唯一一个对周围物品带来危险的人,也是唯一一个不能触动物品的人,是无能的人,比物品更没有价值——不要杠该不该让孩子拿玻璃杯,这是还原了儿童视角的心理,我们很少有人真正能站在儿童的高度来感受世界

书中对谎言、自卑、占有欲等独到洞察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讨论。如何建立养育儿童中的连贯性呢?

根本上是对一些理念的深入理解,你从哪种渠道获得并不重要

  • 朴素的人生哲学,恰巧符合了大道至简
  • 人文哲学
  • 来自我生活经验的观察和反思
  • 教育心理学
  • 儿童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 某种较为优秀的育儿理念
  • 某种信仰

我们知道许多东西是相通的,或有交叉重合处。当我们有机会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人,甚至会发现,不同民族所欣赏的一些品质,都是一样的。

我们在阅读中寻找重合的声音,对自己有启发的声音。学习一些新的,吞吐一些旧的。

关于童心童语

童心童语,优质托育服务的践行者,专业国际师资的培养者,科学家庭养育的倡导者!

童心童语是由国内外众多婴幼教人倾力打造的托育中心,致力于为婴幼儿打造一个适宜发展的专业环境,支持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为家长提供定期讲座,传播科学育儿理念和方法。同时,这里也是教学示范和教师实习基地,其目的是为了给更多的社区日托提供高品质的教育教学示范和教师培养。我们倾心打造了多层次的、成熟的教师培训体系,而且特别强调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童心童语 2016 年 9 月成立至今,在北京共有4家实体园所,类型涵盖社区托育、企业托育、商业体托育、幼儿园托幼一体等模式。

“童心童语分享”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等蒙氏教育阅读笔记 - 天天要闻

童心童语示范日托是由婴幼教人倾力打造的蒙氏示范日托,是AMS美国蒙台梭利协会教师认证培训中心的示范日托,是AMS会员学校。 童心童语示范日托采用蒙氏教学,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天性与原始力,环境整洁、安全、友善、包容,不论哪一种班型都颇具美感、设计感和秩序感。幼儿在教师准备好的环境中,自主选择工作,自由进行探索,自发主动学习。

“童心童语分享”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等蒙氏教育阅读笔记 - 天天要闻


童心童语对儿童培养的目标是修内展外,修内:培养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不仅拥有良好的认知水平,同时更拥有乐观、独立、自信、好学、坚韧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可贵的非智力素质;展外:培养儿童成为社会中有益一员,习得礼貌、同理心、合作和行为规范,让儿童快乐的融入社会,成为一名正能量的社会人。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首儿所蒲公英科普】经常用开塞露来帮助宝宝排便好吗? - 天天要闻

【首儿所蒲公英科普】经常用开塞露来帮助宝宝排便好吗?

点击上方“蓝字微信名”可以订阅哦!何晓金药学部主管药师1岁的小宝经常便秘,长期使用开塞露。后来有了依赖性,不用开塞露就不能正常排便。家长前来咨询,长期使用开塞露帮助宝宝排便好吗?其实,使用开塞露帮助排便是紧急手段,不能长期使用。它的主要成分是甘油或山梨醇,通便原理是利用高渗作用,让更多的水分渗入肠道...
怎样做个“好爸爸”?禅城区这场教育论坛助力亲子相处成长 - 天天要闻

怎样做个“好爸爸”?禅城区这场教育论坛助力亲子相处成长

“你们总是这么忙,我只是想让你们多陪陪我!” 稚嫩的童声在佛山市图书馆的报告厅内回荡,穿透了每一位在场家长的心……5月18日上午,由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佛山市图书馆联合主办,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幼儿园承办的“幼小衔接 家园共育”系列亲子论坛活动举行,一系列节目、分享和沙龙让爸爸学会更好地与孩子相处。禅城区中...
评论丨“北大要破格录取郭有才”,畸形流量追逐下的畸形样本 - 天天要闻

评论丨“北大要破格录取郭有才”,畸形流量追逐下的畸形样本

整个传言的制造链上所有的人都奔着流量而去,制造戏剧化、迎合想象,情绪太多,事实太少;对流量的欲望太多,对真相的坚守太少泼天的流量终于来到了山东菏泽。沉寂多时的菏泽南站,俨然成了赛博世界的风暴眼。用灰黄色药片膜制造“物理滤镜效果”的郭有才,成为当下的“顶流”,有传言称其一次直播有上百万元收益。小小的菏...
咯吱咯吱~孩子磨牙莫要慌,中医方法来帮忙! - 天天要闻

咯吱咯吱~孩子磨牙莫要慌,中医方法来帮忙!

#株洲头条##湖南省直中医医院#咯吱~咯吱~宝宝晚上睡觉总是磨牙,这可愁坏了6岁朵朵妈妈...是因为缺钙吗?是因为肚子里有蛔虫,该打虫了?相信这也是很多宝妈宝爸的困惑,今天湖南省直中医医院就来和我们聊聊“咯吱咯吱”——磨牙症。什么原因引起磨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