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除了“鸡娃”和“躺平”外,你还有第三种选择吗?

2021年08月27日22:44:02 育儿 1770

这段时间的 “双减” 政策颠覆了很多父母的认知,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困惑。


做父母的,常常处于矛盾之中。


到底是孩子的“快乐”重要还是“成功”重要?到底该支持“躺平”还是继续“鸡娃”?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它给出了一个“ 快乐又成功童年 ”的“黄金公式”


希望这篇文章会引发你不一样的思考。


一起来看看


“家庭教育”除了“鸡娃”和“躺平”外,你还有第三种选择吗? - 天天要闻

最近看了一个纪录片,叫《你好,未来人类》,里面讲到了一个在英国生活的小孩,叫何家进。


家进11岁的时候参加了英国著名的《天才儿童》节目,一战成名。经了解,他发展也非常全面,拉小提琴、弹钢琴,连橄榄球也打的很好,可以说是完美的“ 别人家的孩子 ”。

“家庭教育”除了“鸡娃”和“躺平”外,你还有第三种选择吗? - 天天要闻


在《你好,未来人类》中,我们了解到,加进有一位虎妈:嫌学校的进度太慢,给儿子单独制定一个课表;坚持跟儿子一起学习,好指导、检查儿子的学业。

清华大学的幸福科技实验室给家进做了一个测试。


测试显示家进的空间感知、工作记忆能力都达到了顶级,数学能力和想象力也达到了优秀,几乎是一个没有任何短板的小孩。


但是于此同时,家进潜意识层面的紧张度,也达到了顶级。

“家庭教育”除了“鸡娃”和“躺平”外,你还有第三种选择吗? - 天天要闻


其实,家进早就表现出来了焦虑的迹象,从很小开始就喜欢咬手指甲,一直到现在也没改掉这个毛病。

“家庭教育”除了“鸡娃”和“躺平”外,你还有第三种选择吗? - 天天要闻


看到家进的故事,免不了又想聊聊这个古老的话题:


到底应该让孩子快乐,还是成功?难道两者注定不可兼得吗?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我看过的一本书《童年,人生幸福之源:培养乐观的方法》,作者是美国一个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爱德华·哈洛威尔。


爱德华在书里面给出了一个打造“幸福而成功”童年的方程式:幸福而成功的童年=联结+玩耍+练习+精通+认同。


当时我看到这个方程式的时候,觉得非常有启发。


爱德华认为,要打造一个快乐而幸福的童年,五要素缺一不可。


“家庭教育”除了“鸡娃”和“躺平”外,你还有第三种选择吗? - 天天要闻


联结:爱的降落伞



爱德华说:“快乐的成人依赖两样重要的技能应对逆境的能力和创造永恒快乐的能力。”而这些技能不是天生就具备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如果孩子在成长的早期阶段体验到强烈的联结感,那么他就形成了埃里克·埃里克森所说的“基本信任感”这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孩子能够立足社会的心理支柱。

具有联结感的孩子不仅更容易取得成功,还能享受成功带来的乐趣。他还会保持乐观的态度,对抑郁有免疫力,而且具有安全感,相信生活永远充满希望。

比如询问孩子在校的表现、表扬他好的行为,比那些不闻不问的父母教出来的孩子要优秀得多。

建立有联结的童年,首先就需要父母付出无条件的爱。这是最关键的要素。

真正的联结就是无条件的爱。

而无条件的爱就是:


  • 鼓励孩子努力,但不要求他们成功。你允许孩子失败,允许他们不完美,允许他们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而不是全面开花;
  • 你对孩子的爱、态度和评价,不会因为结果而改变
  • 你了解孩子,不会对他们提过高的、他们达不到的要求
  • 你愿意看到孩子本来的样子,并且喜欢他们本来的样子
  • 你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为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努力
  • 你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孩子之间有畅通的情感沟通

“家庭教育”除了“鸡娃”和“躺平”外,你还有第三种选择吗? - 天天要闻


玩耍:具有释放压力的魔力



为什么有些孩子学了很多东西,看起来压力也很大,但却长的很好?为什么有的孩子就会因为压力太大而焦虑、痛苦呢?

奥妙就在玩耍上。


爱德华说:千万别低估玩耍的重要性,孩子自己或者跟伙伴一起自由自在地玩耍,是孩子最重要的“工作”,远比考试拿高分重要得多。


就拿家进来说,他的日程被安排得非常满,虽然看起来是文体娱(学习、拉小提琴、弹钢琴,橄榄球......)都有了,但其实所有活动都带有功利心、需要争输赢,没有可以完全压力去“玩”的。


而孩子需要留白、需要足够多的玩耍时间。这个玩耍不是家长安排的东西,而是真正能够让他们对冲掉压力、自己想要玩的东西。

玩耍能培养想象力,我们在玩耍的假象中绘制蓝图,强化我们的信念。想象力丰富的孩子,长大以后他的梦想更不容易被粉碎。


与同伴一起玩儿可以帮助孩子学会与人协作一起解决问题。

自己玩儿也能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让孩子学会独处。

玩儿还教会孩子忍受挫折,当孩子搭积木失败,或从自行车上摔下来时,会慢慢培养出接受失败的勇气。

“家庭教育”除了“鸡娃”和“躺平”外,你还有第三种选择吗? - 天天要闻

练习:提高成就感



我们都知道练习的重要性,但我们是怎样知道的呢?

当然是通过尝试、失败、练习、熟练、体验成就感。玩耍中的孩子很快就懂得了练习的重要性。

不管你信不信,父母帮助孩子培养“我能行”、“我想做”的态度最重要、最具体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做家务,这是练习本身具有的神奇力量。当你每一次做完家务,看着干净的家时,就会感觉良好,还是会有成就感。

所以练习是通往精通和成功的第一步。
很多练习是很辛苦的,家长首先别觉得练习是痛苦的,别把对练习的畏惧和焦虑传给孩子。

而是让孩子懂得,辛苦的练习,是达到精通的必经之路,并帮助他们体会到精通某件事带来的美妙感觉。这需要从小事开始,自己穿袜子、用剪刀、剥一个鸡蛋,一步步到数学、物理、弹钢琴。

不过,要是你鼓起勇气坚持练习,最终你会有所进步,直到进入第4个步骤——精通。

“家庭教育”除了“鸡娃”和“躺平”外,你还有第三种选择吗? - 天天要闻


精通:动力源泉,激发内驱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孩子很快就能享受到精通某项技能带来的喜悦,他情不自禁地发出欢呼:“我做到了!”“现在我懂了!”“哇,太棒了!”没有比这更让人兴奋的事情了。一旦我们尝过了这种滋味,我们就迫不及待想再来一次。


自尊的根源不在于得到赞美,而在于精通带来的感受。


当孩子掌握了一项之前不会的技能时,比如骑自行车、弹钢琴、玩某个游戏,他的自尊自然会提升,不管他有没有得到别人的赞美。



通过“ 练习 ”,达到“ 精通 ”,最终获得“ 自我认同 ”,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踏实和有力量的幸福。这三个要素是打造一个幸福童年,以及幸福人生,绕不过去的东西。


我们总谈内驱力,内驱力,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精通某件事获得的幸福感中自然产生的。


“家庭教育”除了“鸡娃”和“躺平”外,你还有第三种选择吗? - 天天要闻


认同:获得归属,让联结更紧密


孩子得到别人的重视和认同与自我认同同等重要。

爱丽丝·米勒在她的著作《天才儿童的悲剧》中提到,许多孩子尤其是敏感懂事的孩子,容易为了取悦别人去做事情,而不是出于他的内心。

久而久之,孩子压抑了自我,即使长大了他也不能认识自我。

比如,节目总家进有机会到大学实验室去体验一门前沿科学。


在跟课程顾问单独沟通的时候,家进说,最感兴趣的学科是编程。对此妈妈的反应是:没听他说过。


但最后,在妈妈无形的压力之下,家进还是选择了体验医学。


里面有一个细节,决定选医学之后,家进拿起一包餐巾纸往桌上一扔,很失望,像一种无声的抗议。

“家庭教育”除了“鸡娃”和“躺平”外,你还有第三种选择吗? - 天天要闻

这就是家进的状态。他生活在妈妈的期待当中,做的所有事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取悦父母。


妈妈肯定是非常非常爱自己的儿子的,看起来和孩子也很亲密,但其实她一点都不了解自己的儿子,他们之间的联结有很大的问题。


“家庭教育”除了“鸡娃”和“躺平”外,你还有第三种选择吗? - 天天要闻


玩耍、联结、练习、精通、认同五个步骤,在逻辑上环环相扣。

“幸福而成功”童年的方程式是一个神奇的公式。

当你迷茫于该鸡娃还是放养,当你觉得孩子的状态不对,都不妨对照着找一找答案。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金庸为何让黄蓉战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轻时犯了何等罪过 - 天天要闻

金庸为何让黄蓉战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轻时犯了何等罪过

如果要让你选出最喜欢的金庸小说是哪一部,你的答案会是什么?尽管《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这些金庸后期的作品更为成熟,但在多数金迷心中,最经典的一部应该是《射雕英雄传》,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可以说金庸是借这部作品在武侠小说界站稳了脚跟,而这部作品的成功,离
三月初九吉祥日:勤恳持家三件事,春韭盈门好运来 - 天天要闻

三月初九吉祥日:勤恳持家三件事,春韭盈门好运来

农历三月初九在民间传统中是一个充满吉祥寓意的日子。古人通过观察自然规律和生活经验,总结出“1要勤,2不倒,3要吃”的习俗,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些习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学,值得现代人细细品味并实践。
《四季轮回里的思念》 - 天天要闻

《四季轮回里的思念》

晨曦微露,第一缕光悄然穿透薄雾,我又一次徘徊在熟悉的小径。路边的花草挂着晶莹露珠,仿佛我心底欲滴的思念。每一步,都似踏在回忆之上。曾几何时,也是在这样的清晨,身旁有你温暖相伴,如今却只剩我形单影只。我徘徊了一个又一个晨曦,期盼着转角处能突然出现那熟悉的身影。
不喜欢出门,可以一整天在家里的,多半是这3种人 - 天天要闻

不喜欢出门,可以一整天在家里的,多半是这3种人

有些人忙碌起来,仿佛永不停歇的陀螺,可以一月甚至几月都无暇休息;而有些人一旦闲下来,便仿佛与世隔绝,可以很长时间都不踏出家门一步。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呢?他们一旦有了闲暇时光,便不喜欢出门,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宁愿一整天都待在家里。其实,他们大多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