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的 “双减” 政策颠覆了很多父母的认知,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困惑。
做父母的,常常处于矛盾之中。
到底是孩子的“快乐”重要还是“成功”重要?到底该支持“躺平”还是继续“鸡娃”?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它给出了一个“ 快乐又成功童年 ”的“黄金公式”。
希望这篇文章会引发你不一样的思考。
一起来看看
最近看了一个纪录片,叫《你好,未来人类》,里面讲到了一个在英国生活的小孩,叫何家进。
家进11岁的时候参加了英国著名的《天才儿童》节目,一战成名。经了解,他发展也非常全面,拉小提琴、弹钢琴,连橄榄球也打的很好,可以说是完美的“ 别人家的孩子 ”。
在《你好,未来人类》中,我们了解到,加进有一位虎妈:嫌学校的进度太慢,给儿子单独制定一个课表;坚持跟儿子一起学习,好指导、检查儿子的学业。
清华大学的幸福科技实验室给家进做了一个测试。
测试显示家进的空间感知、工作记忆能力都达到了顶级,数学能力和想象力也达到了优秀,几乎是一个没有任何短板的小孩。
但是于此同时,家进潜意识层面的紧张度,也达到了顶级。
其实,家进早就表现出来了焦虑的迹象,从很小开始就喜欢咬手指甲,一直到现在也没改掉这个毛病。
看到家进的故事,免不了又想聊聊这个古老的话题:
到底应该让孩子快乐,还是成功?难道两者注定不可兼得吗?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我看过的一本书《童年,人生幸福之源:培养乐观的方法》,作者是美国一个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爱德华·哈洛威尔。
爱德华在书里面给出了一个打造“幸福而成功”童年的方程式:幸福而成功的童年=联结+玩耍+练习+精通+认同。
当时我看到这个方程式的时候,觉得非常有启发。
爱德华认为,要打造一个快乐而幸福的童年,五要素缺一不可。
联结:爱的降落伞
爱德华说:“快乐的成人依赖两样重要的技能:应对逆境的能力和创造永恒快乐的能力。”而这些技能不是天生就具备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如果孩子在成长的早期阶段体验到强烈的联结感,那么他就形成了埃里克·埃里克森所说的“基本信任感”。这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孩子能够立足社会的心理支柱。
具有联结感的孩子不仅更容易取得成功,还能享受成功带来的乐趣。他还会保持乐观的态度,对抑郁有免疫力,而且具有安全感,相信生活永远充满希望。
比如询问孩子在校的表现、表扬他好的行为,比那些不闻不问的父母教出来的孩子要优秀得多。
建立有联结的童年,首先就需要父母付出无条件的爱。这是最关键的要素。
真正的联结就是无条件的爱。
而无条件的爱就是:
- 你鼓励孩子努力,但不要求他们成功。你允许孩子失败,允许他们不完美,允许他们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而不是全面开花;
- 你对孩子的爱、态度和评价,不会因为结果而改变;
- 你了解孩子,不会对他们提过高的、他们达不到的要求;
- 你愿意看到孩子本来的样子,并且喜欢他们本来的样子;
- 你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为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努力;
- 你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孩子之间有畅通的情感沟通。
玩耍:具有释放压力的魔力
为什么有些孩子学了很多东西,看起来压力也很大,但却长的很好?为什么有的孩子就会因为压力太大而焦虑、痛苦呢?
奥妙就在玩耍上。
爱德华说:千万别低估玩耍的重要性,孩子自己或者跟伙伴一起自由自在地玩耍,是孩子最重要的“工作”,远比考试拿高分重要得多。
就拿家进来说,他的日程被安排得非常满,虽然看起来是文体娱(学习、拉小提琴、弹钢琴,橄榄球......)都有了,但其实所有活动都带有功利心、需要争输赢,没有可以完全压力去“玩”的。
而孩子需要留白、需要足够多的玩耍时间。这个玩耍不是家长安排的东西,而是真正能够让他们对冲掉压力、自己想要玩的东西。
玩耍能培养想象力,我们在玩耍的假象中绘制蓝图,强化我们的信念。想象力丰富的孩子,长大以后他的梦想更不容易被粉碎。
与同伴一起玩儿可以帮助孩子学会与人协作一起解决问题。
自己玩儿也能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让孩子学会独处。
玩儿还教会孩子忍受挫折,当孩子搭积木失败,或从自行车上摔下来时,会慢慢培养出接受失败的勇气。
练习:提高成就感
我们都知道练习的重要性,但我们是怎样知道的呢?
当然是通过尝试、失败、练习、熟练、体验成就感。玩耍中的孩子很快就懂得了练习的重要性。
不管你信不信,父母帮助孩子培养“我能行”、“我想做”的态度最重要、最具体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做家务,这是练习本身具有的神奇力量。当你每一次做完家务,看着干净的家时,就会感觉良好,还是会有成就感。
所以练习是通往精通和成功的第一步。
很多练习是很辛苦的,家长首先别觉得练习是痛苦的,别把对练习的畏惧和焦虑传给孩子。
而是让孩子懂得,辛苦的练习,是达到精通的必经之路,并帮助他们体会到精通某件事带来的美妙感觉。这需要从小事开始,自己穿袜子、用剪刀、剥一个鸡蛋,一步步到数学、物理、弹钢琴。
不过,要是你鼓起勇气坚持练习,最终你会有所进步,直到进入第4个步骤——精通。
精通:动力源泉,激发内驱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孩子很快就能享受到精通某项技能带来的喜悦,他情不自禁地发出欢呼:“我做到了!”“现在我懂了!”“哇,太棒了!”没有比这更让人兴奋的事情了。一旦我们尝过了这种滋味,我们就迫不及待想再来一次。
自尊的根源不在于得到赞美,而在于精通带来的感受。
当孩子掌握了一项之前不会的技能时,比如骑自行车、弹钢琴、玩某个游戏,他的自尊自然会提升,不管他有没有得到别人的赞美。
通过“ 练习 ”,达到“ 精通 ”,最终获得“ 自我认同 ”,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踏实和有力量的幸福。这三个要素是打造一个幸福童年,以及幸福人生,绕不过去的东西。
我们总谈内驱力,内驱力,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精通某件事获得的幸福感中自然产生的。
认同:获得归属,让联结更紧密
孩子得到别人的重视和认同与自我认同同等重要。
爱丽丝·米勒在她的著作《天才儿童的悲剧》中提到,许多孩子尤其是敏感懂事的孩子,容易为了取悦别人去做事情,而不是出于他的内心。
久而久之,孩子压抑了自我,即使长大了他也不能认识自我。
比如,节目总家进有机会到大学实验室去体验一门前沿科学。
在跟课程顾问单独沟通的时候,家进说,最感兴趣的学科是编程。对此妈妈的反应是:没听他说过。
但最后,在妈妈无形的压力之下,家进还是选择了体验医学。
里面有一个细节,决定选医学之后,家进拿起一包餐巾纸往桌上一扔,很失望,像一种无声的抗议。
这就是家进的状态。他生活在妈妈的期待当中,做的所有事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取悦父母。
妈妈肯定是非常非常爱自己的儿子的,看起来和孩子也很亲密,但其实她一点都不了解自己的儿子,他们之间的联结有很大的问题。
玩耍、联结、练习、精通、认同五个步骤,在逻辑上环环相扣。
“幸福而成功”童年的方程式是一个神奇的公式。
当你迷茫于该鸡娃还是放养,当你觉得孩子的状态不对,都不妨对照着找一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