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最好的活法,不是聚会,不是跳舞,不是养生,其实就3点

杨绛说过:

“人家挂着窗帘,别去窥望

宁可自己也挂一个,华丽也好,朴素也好。

如果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人至中年,就是跑到了人生的中点。

人到中年,无人不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各人有各人的活法。

年龄越大,越明白一个道理:

不必时刻观望别人家的窗户,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才是王道。

不与别人比较,是成熟

卡耐基说过:

“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都源于我们盲目和别人攀比。”

人总是犯一个错误,抬头仰望别人的幸福,然后抱怨自己的不如意。

有一对中年夫妻,总在深夜发愁,晚上他们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

谁家换新车了,哪个老同学高升了,某个同事的小孩考上了哪所名校......

时间久了,夫妻之间开始经常拌嘴吵架,相互嫌弃对方。

他们甚至还把这种焦虑和压力转移到了孩子身上,逼孩子努力,对孩子要求严格,期望很高。

紧绷的家庭氛围,使得家中的每个人都不快乐,一家人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差。

可事实呢?

在外人看来,他们事业有成,家庭富裕,生了一对可爱的儿女,一家四口非常幸福。

读书时,以学习成绩论优劣;工作后,以业绩任务论高低。

在以成败论英雄观念的影响下,人的幸福观变成了:

幸福不是我过得好,而是我过得比你好。

因此,总盯着别人家,事事与人比较。

似乎只有完胜别人了,才是幸福的。

这样的人生会真正幸福吗?

答案显而易见。

爱与别人比较,会导致情绪上的不稳定和自我价值的否定。

有对比就会有伤害,有比较就会有不满,而你永远无法超越任何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能力和优势,有自己的甜与苦。

与他人比较,大可不必。

况且,优秀并不是一种稀缺资源,别人发光并不会遮挡你的光芒。

人生后半场,你应该专注于发展和提升自己,享受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与他人竞争。

不妄加评判,是善良

米兰·昆德拉说:

“人有一种天生的、难以遏制的欲望,那就是在理解之前就评判。”

生活中,总有很多“聪明人”,喜欢拿自己的尺子,去丈量他人。

有一次,叶子的奶奶因摔跤跌伤进医院了。

叶子因为工作走不开,没有立马请假回去照顾奶奶。

她因此被家里亲戚狠狠指责了一顿,说爷爷奶奶辛辛苦苦养大她,却一点也指望不上。

小时候的叶子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带大。

正因如此,一直以来,身边所有的亲戚,反反复复在她耳朵提到,你长大后要孝敬他们。

对于爷爷奶奶的事,叶子稍有不上心,立马有人搬出这个理由教育她。

工作以后,叶子的爸妈更是直接表示,以后她要负责赡养爷爷奶奶。

“他们从小把我丢给爷爷奶奶养大,有问过我的感受吗?

哪个小孩不想在自己爸妈身边长大,哪怕生活穷点苦点。”

这句话,她一直憋在心中,却开不了口。

没人知道,小时候的叶子有多痛苦。

每年春节,爸妈都只是回老家短暂待几天,面对分别的不舍,她又哭又喊。

这种悲伤的情绪,至少要一个星期才能慢慢平复过来。

人人都认为叶子应该孝顺长辈,却没人看到曾经的留守生活,带给她的创伤和阴影。

听过一句话,生活充满了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和我们的实情之间的差距。

人总是轻易地作评判、下定论、贴标签,但你的判断可能与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如果你没有经历他人的人生,就不要对他人妄加评判。

随意的评论,是对他人生活最大的打扰,甚至会给他人带来巨大的伤害。

人至中年,管住自己的嘴,是一种善良。

不随意指点,是智慧

陈丹青说:

“懂得做学生而不是好为人师。”

中年人最愚蠢的事,就是好为人师、爱给别人忠告。

威哥是公司的一名老员工,业务能力强,为人也热心。

对于年轻同事,他非常乐于分享自己的工作心得和职场经验。

碰上谁来请教问题,每次都能讲大半天,对着同事不停地分析其中的利弊。

他还贴心地送上建议和对策,一副“听我的准没错”的样子。

结果同事们不但不领情,还都觉得这人太啰嗦,两分钟能讲完的事硬生生讲了半小时。

久而久之,大家一看到他都是能避就避,免得耳朵遭罪。

威哥不管什么时候总是“爹味”十足,随意指点别人的人生,动不动就说教,令人生厌。

他总觉得给年轻人一点建议,希望他们少走点弯路,这是做前辈应该做的。

但他没有想过,别人的人生,谁都没有权利去指手画脚。

哪怕一个人真的有见识、通世故,也并不意味着他可以随意指点他人,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卢思浩说过:

“一个人没修养的标志之一,是去别人的生活里指手画脚。”

真正聪明的中年人,不会总是盯着别人那点事,也不会随意劝告别人。

因为他们知道,有些跟头要自己栽了,才能长记性;

有些弯路要自己走一走,后面的路才能越走越顺。

人生半坡上,怎样是最好的活法?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不与别人比较,专注于自己脚下的路,自有天地宽广;

不妄加评判,避免凡事主观臆断,为自己修口德、积口福;

不随意指点,放下助人情结,理解尊重他人的做法。

愿你的中年生活多一份成熟、善良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