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自私,到底好不好?这几件小事,就算做了,也不算是自私

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话:“好孩子不自私,要懂得分享,多替别人着想。”于是,我们一路成长,努力学着做那个不“自私”的人,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他人,甚至在某些时候,就算自己心里不太乐意,也会硬着头皮答应下来,生怕被贴上“自私”的标签。我们把“吃亏是福”当作人生信条,觉得这样做才算是个善良、无私的人。

但是,静下心来想想,有时候我们因为害怕显得“自私”,而不断妥协、退让,甚至让自己疲惫不堪、内心纠结,这真的就是“不自私”吗?其实,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自私”的真正含义。

“自私”,简单来说,是指一个人过度关注自己的利益,以至于不顾别人的权益和感受,造成对他人不必要的伤害或者不公平。比如,明明知道朋友急需帮助却故意视而不见,只顾自己享乐;或者在团队合作中,一味追求个人表现,不惜牺牲整个团队的利益。这才是“真正的自私”。

现在,回头看看那些让我们焦虑的场景:当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那是善良与互助的表现,而非自私;当我们偶尔需要拒绝一些请求,以便照顾自己的身心健康,或者专心处理自己的重要事务,这也是对自己负责,而不是自私。毕竟,连自己都不爱护,又怎能长久地去爱别人呢?

1:不跟同事分享零食。

职场压力大,零食来解压。手握牛肉干,嚼着山楂条,啃着卤鸭脖,它们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应对工作压力的“急救包”。面对同事的分享请求,我并非吝啬,实乃珍视这份独享时刻,因它是短暂逃离职场纷扰、抚慰内心的有效途径。

科学研究证实,情绪性饮食有助于应对负面情绪。压力之下,我们更倾向于避开社交互动,包括分享食物,以免情绪相互影响。故而不愿分享零食,非但不是小气,反而是对自我情绪管理的必要保护。

简言之,不与同事分享零食,是对个人情绪空间的尊重,对高效工作状态的维系,无关乎自私,只是职场人自我调适的一种方式。理解并尊重这一边界,有助于构建更和谐的工作环境。

2:不转发朋友圈。

朋友圈,既是个人生活的展示窗,也是自我形象的塑造台。转发一条动态,不仅是信息传递,更是对自我价值观的映射与形象管理的实践。故,他人请求转发时,关乎的不仅是信息传播,更是个人价值观、形象与社交地位。

拒绝此类请求,非冷酷无情,而是坚守私域、呵护形象、尊重价值观的体现。理解此点,有助于我们在朋友圈社交中,既能尊重他人,也能坚定自我。

3:拒绝砍一刀。

帮忙“砍一刀”看似小事,但频繁请求实在烦人。是牺牲清静、帮人砍价,还是坚决说“不”,保护自己?心理学告诉我们,这类请求会让人感到压力,耗尽情绪和思考力气。其实,砍掉的不是几毛钱,而是我们宝贵的心理资源。

所以,拒绝“砍一刀”,不是冷酷,而是懂得保护自己,有智慧地平衡人际关系。理解并接受这种拒绝,大家就能找到合适的交往界限,一起舒服地相处。

4:拒绝帮忙带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帮子女带小孩,这在咱中国很常见。大家觉得这是爱的体现,也是家庭传统的延续。不过,有时候老人家选择“放手”,不亲自上阵带孙辈,这又是为啥呢?其实,原因挺实在,也很能理解。

首先,爱归爱,但过分溺爱可能不太好。老人们疼孙子孙女,巴不得捧在手心,啥都替他们做。可这样一来,孩子学不会自己穿衣、吃饭,也不懂得遵守规矩,长此以往,独立性就差了。所以,老人适当“收手”,让子女去教孩子独立生活,反而是对孩子成长负责的表现。

其次,安全第一没错,但也不能让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老人们担心孩子摔跤、碰到,处处小心翼翼,结果就是孩子想跑想跳、摸摸这个动动那个都不行,探索世界的自由被大大限制。明白这点的老人们知道,适度放手让孩子去“探险”,哪怕磕磕碰碰,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再者,岁月不饶人啊!老人年纪大了,体力、精力跟不上那群“小猴子”。追不上,抱不动,还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伤到孩子。这种情况下,硬撑着带娃不仅自己吃不消,也可能束缚了孩子的活力。明智的老人会选择在身体条件允许时帮帮忙,真觉得力不从心时,就安心养老,让子女担起育儿重任。

老一辈不总是帮子女带孩子,并非薄情或自私,恰恰是出于对孙辈健康、独立成长的考虑,以及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实际尊重。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爱,同时也放手让子女学会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这样的选择,对三代人都好。

5:适当拒绝孩子,跟闺蜜逛街吃饭。养孩子确实让生活丰富多彩,但责任也随之加重。除了当儿女、做伴侣、干工作,咱还多了个重要角色——为人父母。照顾孩子吃喝拉撒、教他做人做事,样样都得操心。可别忘了,咱自己也是个有血有肉、需要喘口气的普通人哪!

研究说了,要是咱整天压力山大、心情烦躁,对孩子的态度自然好不到哪儿去。可能对他没那么热情,回应也慢半拍,鼓励的话说得少,还可能限制他的自由,甚至有时候忍不住冲他发火。这样一来,孩子能感觉到的安全感就少了,对他成长可不好。

所以呀,时不时把孩子交给信得过的亲戚朋友照看一会儿,咱俩出门逛个街、吃顿好的,放松放松,其实对大家都好。这样既能让自己从繁重的育儿任务中短暂解脱,恢复精力,保持好心情,还能让咱跟孩子的关系更亲密。为啥呢?因为心情舒畅的父母,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给他更多爱和耐心。

6:拒绝当情绪的“垃圾桶”。首先,明白一点:保护自己的心情很重要!每个人的心情就像一片晴朗天空,我们有权不让乌云遮住阳光。如果总是被他人的情绪垃圾压得喘不过气,我们的快乐、平静就会一点点被侵蚀。记住,你的内心世界同样值得尊重与呵护。

其次,认知资源有限,别让“情绪垃圾”耗尽你。我们的脑袋就像一个小仓库,空间有限。若整天忙着接收、整理别人的烦恼,自己的思考与生活空间就会被挤压。学习、工作、照顾家人……那么多重要的事需要我们用心去做,怎能被无尽的负面情绪占据呢?

最后,离开“情绪垃圾桶”,是为了更好地爱自己与他人。*这不是冷漠,更非自私。试想,当自己身心疲惫、情绪低落时,又如何给予他人真正的关爱与帮助呢?只有保持内心的澄净与力量,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传递正能量,真正地关心和支持身边的人。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这儿,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关注,若您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简和您一起探讨!人生是一场荒芜孤独的旅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照顾好自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