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却坚信,真正的知己其行为未必总是顺应他人的欲望、要求或想法。相反,他们更多的时候可能会带来深刻的思考,以及引导你发掘内心深处更本质的内在价值。
若是将知己仅仅视作是你心里的“蛔虫”,这种看法就显得太过浅显了。这样的人只能说是与你处在同一个空间,共享相同阅历和高度的人。而知己所起的作用并非仅仅局限于陪伴你停留在原地,他们更有能力激励你勇往直前,即使这些方向对于他们自身而言或许无法触及。
要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最令人心痛的莫过于离别,这种离别的感觉是无情的,但同时它也是最为美丽动人的,因为它代表着一种生命的终结,也是一场华丽而盛大的告别。
因此,让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即自我反思,把自己视为自己的知己,不仅仅关注于自我的需要,更要去理解并尝试预测自己的情感需求。
- 反省自己
深刻理解对自身进行反省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曾思考过: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自己,同时也是我们最了解的人呢?
我们深知,人类天性中的一大缺点,便是常常用严格的标准去评价他人,然而,却又总是对自己采取宽仁的政策,乃至纵容自身的错误行为。
因此,当我们回顾过去时,就能明了,大多数人只有在年少无知之时,才能自豪地宣称某人为他们的知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逐步远离了曾经的那种知己朋友的陪伴,独自一人闯荡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渐渐地,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最密切的交集者、最频繁交流的对象、最深入思维的话题,始终只是绕不开的自己。
在此过程中,我们更能明显感觉到,最后成为什么样的人物,就看我们视为何物。
更深层次地挖掘,历史上我们所认定的知己,实际上是我们当时心境、心态、观念以及态度的生动反映。
昔日的你,或许可能是沉沦的、抗拒的、稚嫩的、傲慢的、自我陶醉的;同理,你心目中的那位知己,也是如此之人,只是你当时无法察觉出而已。
现如今,或许你正经历着不断的思索,努力提升自我,专注享受哪些有益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生活之乐。
这时的你,周遭的人都难以切身体味到你内心的感悟,但你并不感到孤独,并不需要立即找人分享或表露。
因为你清楚知道,内心深处的那个你,正在倾听着你所有的思想,而那个人,便是你,即你自己的知己。
你会惊奇地发现,现在的你充满了自信、信念和奋斗的力量,宛如一颗燃烧着激情的火种。
这些,正是反思过去,深入自省所带来的无尽力量。
正如莫扎特所言:“我每天耗费八个小时球员练习乐器,世人却只看到我在音乐上的天才。”
那些糊涂的人,往往会把莫扎特的成就简单地归结为天生的才华和天赋。
但是,莫扎特却是清醒并善于反省自己的,他深谙成功背后的真正奥义。
因此,我们是否真正明白自己为何未能获得成功,或者,我们是否真的像莫扎特那样,曾进行过深思熟虑的自我反省呢?
- 放过自己
学会宽恕并接纳自我中的不足与失误
人们往往易于陷入一个封闭狭窄的思想境地之中,因为每个人天生都倾向于寻求内心深处的安逸与宁静。
因此,许多人都可能面临这样一种困扰——为什么尽管我们每日都在反思自身、审视自我并且持续进行自我调整,但我们仍然没办法让自己的生命展现出应有的风采呢?
这就如同一个人尽管无比渴望过上美好的生活,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单调生活并无丝毫起色。
这类人群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三日捕鱼、两日晒网"的典型代表,他们或是热情澎湃地开始做某些事情,然而磨锐了半天的砍柴刀,却在缺乏耐心和坚持的情绪下,将其遗忘在角落里,希望午后时光能得到奇迹般地复苏。
养成新的行为模式所需的时间大约需要30天,因此,想要彻底改变自己多年以来的不良惯性,哪是凭借轻言放弃便可轻易实现的呢?
当人们变得过于急躁或焦虑时,他们往往无法集中精神,尽心尽力去完成眼前的任务。
那些仅仅关心结果的人,终将很难尝到收获成功的喜悦果实。
只有那些热爱并享受整个过程,热诚投入努力付出的人,才能获得满载而归、硕果累累的回报。
俄罗斯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曾经指出:“对自身永不满足,乃是任何真正具备天赋之人的基本特质之一。
长久以来沉浸在生活重压之下,债务缠身或者深陷烦恼的人,恰恰缘于他们在面临困境时,虽然明知自己不能袖手旁观、坐以待毙,但却在内心深处选择了消极逃避。
相反,那些勇于向前、坚决斗争到底的勇敢者,他们从不怕变化,更不会畏惧变革,对自身不满足,他们总是积极采取行动去加以改善。
原谅自己的冲动、疏忽以及焦躁不安,将目标转变为持久坚韧的内在力量,专注于特定的体验,进而不断提升自我修养。
接受并理解那个时常充满疑惑、懒散堕落、满口借口、善于抱怨的真实自我,进行深入的自省和剖析,以此来挽救那迷失方向且需要帮助的灵魂。
- 学会睁开一只眼睛并闭上另一只眼睛
杨绛先生曾经深刻地指出:
"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人们需要持有三种觉悟的态度,这便是明确认识到自我、不断洗涤自身良知及自愿在内心深处进行深度改造,除非你愿意沉沦为与野兽无异的生命形态。"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正处在飞速发展、信息量巨大化、任务冗繁且节奏飞快,同时也充满了寻求刺激的生活模式之中。
此外,每一位个体承受的压力、焦虑感和沮丧情绪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重,因此在面对各类心灵创伤时,我们确实难以持续专注于当前现实。
人们可能会出现思绪紊乱或者陷入迷茫,无法看清前方的人生道路究竟在何方。
当我们经历过种种磨难,深切意识到这些严重伤害我们积极性的行为无法再次延续之时,及时悬崖勒马,果断阻止自己继续沉溺其中,便能为我们的人生带来更多希望的曙光。
必须明白,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唯有持之以恒的修行,才能使得我们在不断反思中自我历练,在净化自我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
学会睁一只眼睛闭上另一只眼睛,学会观心自照,才能懂得把握进退之道,获得对真理的敬畏之心,保持精神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