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如今,家又在何方?在外打拼的你,还记得家的样子吗?

小时候,我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那时候就一根筋的觉得,有他们的地方就是家。

即便是高中后,跟着妈妈,但只要不开心,就会赌气住在奶奶家,那时的我,从心里还是觉得爷爷奶奶最亲。因为在他们面前,我不需要伪装,只要做最真实的自己,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房子是家的具象和载体,核心还是那份无法割舍的亲情,和他们对自己的那份爱。

如今,家在何方?有牵挂你的人,他们居住的地方,就是家的方向。

结婚后,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孩子,脱离了原生态的“家”,我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家,更像一个符号,因为外出打拼,说起“回家”,变有了更多的含义,是回“孩子奶奶家”,“孩子姥姥家”,还是我们自己的家。

婚姻,绑定了两个人,也绑住了两个风格迥异的家庭,或者是家族。终于明白:结婚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这句话的真谛。

生在异地,长在异地的孩子,就像我小时候一样,哪里有最亲的人,哪里就是家。

而我的家,在哪呢?有人牵挂着你,惦记着你,担心着你,他们在哪,哪就是我的家。


改革开放的春天,促进了大量的人口流动和快速的城市化建设。“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这些新名词,无不在诉说着打工人的无奈。一年365天,可能只有春节才能“回家”看看。

还有多少人,快不记得“家”的样子,走错了“回家的路”?

在还有“家”的时候,尽量常“回家”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