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亲的三个人!当你老了,躺在病床上才明白!

岁月匆匆而流逝,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会变老,会慢慢走向生命的尽头!


变老,是每个人必经的历程,也是所有人的最终归宿。


当我们老了,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就会明白:

这世上最亲的,只有3个人。

伴侣

有一句话: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血缘关系却和我们最亲的人,是伴侣。”


伴侣,是我们生命中的最后一个观众。

当人老了,父母会先我们离开,子女会有自己的家庭,只有伴侣能陪我们走到最后。

有一档医疗纪实类节目《生机无限》,记录了这样一个真实故事。

老伴深夜突发昏迷,83岁的庞德升老人,独自一人将她送进急诊室。

看着意识模糊的老伴,以及急诊室滴滴作响的各种仪器,从没经历过这些的庞德升老人,站在人群中,显得特别茫然无措。

当医生询问有没有其他家属时,老人支支吾吾地回答:

“我的孩子都在西安……”

原来,老人有3个儿子,只是都在外地,只有他和同龄的老伴留在北京。

子女工作忙碌不在身边,当相互搀扶、相互依靠的老伴突然倒下,另一个人即使走得再慢,也要独自扛起照顾对方的责任。

这是婚姻的意义,也是“少年夫妻老来伴”的最深刻体现。

关于婚姻,看过罗振宇的一个分享。

他说,他曾经特别抗拒婚姻,甚至做好了一辈子不结婚的打算。

后来,一个老人的一番话,改变了他的想法:

婚姻的意义,是当我午夜3点醒来的时候,我口渴,我伤口疼,我只需要捅捅旁边,老太太就知道我这个时候要喝水。

就这一口水,你说多贵?如果没有几十年经营出来的婚姻,这个时候,我上哪儿要这口昂贵的水?

或许,年轻人的浪漫是风花雪月。

而老年人的浪漫,离不开相互扶持,更离不开相濡以沫。

人生漫长,我们会经历疾病,经历困苦,经历各种惊险和不如意。

年轻时,可能不以为意,等到年老后,就会发现:

一个知冷知热的老伴,一个相互扶持的伴侣,就是我们最好的依靠。


子女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有的子女就像蒲公英一样,会远走他乡,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或生活。

比如周秉昆的哥哥、姐姐。

周秉昆的哥哥周秉义,从小就是学霸,考上了北大,后来做了市长。

周秉昆的姐姐周蓉,同样考上了北大,并一路读到博士,成了吉春某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他们有自己的事业和远大抱负,注定不会长久地守在父母身边。


所以,照顾父母的重任,就落在老家工作的周秉昆身上。


在母亲瘫痪在床、父亲在外支援建设、哥哥姐姐远走他乡的时候,是周秉昆和郑娟夫妻俩,鞍前马后陪在身边照顾。


有网友总结过一个当代“孝道”金字塔:


在老家工作的孩子,一等大孝子;


在本省省会城市工作的孩子,二等大孝子;


在国内一线城市工作的孩子,三等大孝子;


在国外工作的孩子,是家族的骄傲,但不是大孝子……


那些或是为了工作,或是为了爱情,远离父母的子女,有些时候并不是不想孝顺,他们也想给父母陪伴,给父母一个幸福的晚年。


但往往,孝心比不过现实。


工作与生活的两难,小家与大家的取舍,有太多的现实问题,阻隔了他们回家探望父母的脚步。


你会发现,等我们真的老了,躺在病床上需要人照顾时:


能指望上的除了伴侣,还有就是离我们最近的子女。

自己

“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老,靠来靠去你就发现,最后你靠的是你自己。”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日子要过。

当子女忙碌,老伴离去,我们唯一能依靠的,也只有自己。

在网上刷到一个视频,其中的一段话引人思考:

做家长的总想变成超人,成为孩子的依靠,陪伴在他们身边。可毕竟,孩子与父母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

孩子长大了,更多的是我们对他们的依赖,


“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总结:

人活一辈子,靠别人,终究是没有安全感的。

我们最终能指望上的,只有自己;最大的靠山,也是自己。


在慢慢变老的路上,把自己照顾好,善待身体,保持健康,手有存款心中不慌。


然后,努力活成自己最好的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