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我们都有一个错觉:幸福总是别人的,唯有烦恼属于自己。于是,我们一天天感受着所谓的烦恼,一天天寻找着就在身边的幸福。
网上有这么一个段子:
“人到中年,感觉自己活成了一部《西游记》,悟空的压力、八戒的肚子,老沙的秃顶,唐僧的唠叨,九九八十一难一个不能少,关键是还离西天越来越近。”
短短一句话,揭示了中年人的“标配”:
背上,是直面生活的压力;头上,是忧虑重重的秃顶;身上,是疏于管理的啤酒肚;嘴上,是毫无意义的唠叨。
满满的沮丧和无奈。
但其实换个角度看,压力是挑大梁的动力,秃顶是咬紧牙的上进,唠叨是被需要的关心。
“物随心转,境由心生”,一切都只在你怎样看。
正如钱钟书所说: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我以为,人到中年,不完全是烦恼、焦虑和痛苦,也有幸福。
父母安在是幸福
人到中年,参与我们生活的人越来越多。
办公室里的同事,孩子学校里的老师,楼下便利店的导购,等等,他们对应着“工作、孩子、生活”的标签,让我们不得不戴上社交面具去应对。
而父母,却是最安心的一种存在,让我们回归到赤子心和婴儿状。
饿了,一声“妈,我想吃你包的饺子”,便换来一顿果腹美味;
累了,一声“爸,我撑不下去了”,便换来一句“回家,我养你”的豪气承诺。
吃到嘴里的食物,听到耳里的宠溺,是中年人在丛林世界中受伤后的安慰剂。
父母在,后盾在,世间一切苦厄,我们皆有力量回击。
演员胡歌的妈妈,被癌症病魔折磨了近三十年,但她总是笑着告诉胡歌:
“没事的,你好好念书,就是对妈妈最好的报答。”
这份积极乐观,给了胡歌深远的影响,让他充满力量度过了2006年8月的那场严重车祸。
后来,妈妈去世,胡歌在微博上发了一张小时候妈妈把他紧紧抱在怀里的照片,并配文“献给一位远方的女士”。
曾经在照片上笑得开心灿烂的母子,如今阴阳两界,这个将父母纹在身上的男孩,再也没妈妈了。
往后余生,一阕不振、信念动摇时,再也没有妈妈安慰和开导了;
往后余生,夜黑路远,风高雨急时,再也没有妈妈相伴和撑伞了。
何其沉痛。
作家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中说: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对于中年人来说,父母健在,我们便有了精神之所、力量之源,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身体健康是幸福
张爱玲说:
“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人生行至中年,上有白发高堂,下有垂髫儿女,中间是同样疲累的爱人。
为了能成为他们的依靠,我们只有经营好自己的身体、照顾好自己的健康。
饮食上,要荤素搭配,要多喝热水,不暴饮暴食;行动上,要少熬夜,睡眠充足,坚持锻炼;情绪上,要多感恩、少抱怨,脾气小一点,笑声大一点。
拥有健康的身体是我们的福气,我们唯有爱惜它并使用好它,才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对社会负责。
前段时间,36岁的华为工程师在肯尼亚过劳猝死,留下没有工作收入,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的妻子,让人非常痛心。
我身边也有一位朋友,生命结束在35岁。
他原本是单位的二把手,但为了能再往前走一步,不断接项目在各个城市辗转出差,常常为了一个数据,熬夜到天亮。
后来,他获得了晋升,但却倒在了办公室,再也没能起来。
料理身后事时,他那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父母,悲戚到令人无从安慰。
哲学家叔本华说:
“人类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健康等于1,它之后的一切都是0。
只有拥有了健康,我们才可以去努力工作,去创造财富,然后带着家人们去享受生活。
有1在,后面的0可以就无限增加;
1没了,后面0就不具备任何意义。
人到中年,越是担子压在身、责任扛在肩,就越要注意身体这架“机器”的保养和维护。
家庭和美是幸福
所谓“中年人”,是指一群年龄在30——45岁,花费越来越多、积蓄越来越少、身体越来越差、压力越来越大的人。
这么一看,中年人实在太累了,需要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充当养分补给的港湾。
就像电影《大内密探零零发》中那样,就算周星驰扮演的“零零发”落拓、不得志、遭误解,刘嘉玲饰演的妻子总是贴心接纳,温柔开解。
她一句“你肚子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好不好?”,总能让人原地满血复活。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满怀疲惫地回到家中,如果迎面而来的,是温暖的灯光、温柔的爱人、乖巧的孩子,以及热气腾腾的饭菜,这,就是莫大的幸福了吧。
这个时候,我们把自尊饱经折损的失落失意,或者指点江山的风发意气,都统统,留在门外。
关上门,家这个港湾,就是我们的整个世界。
在中年之前,人们都以为开豪车、住华屋是幸福,或者,人人拥戴、夜夜应酬是幸福,但等走过半生,再回头去看,就会发现一切外在的东西,都是浮云。
人这一生,拥有和美的家,才是真正的幸福。
就连拿下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的作家莫言,也是这么认为。
他在很多场合表示,自己最大的成功,不是写了多少名篇,也不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是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美国作家德莱赛《嘉莉妹妹》中写道:
“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优美,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
人到中年,拥有相濡以沫、想扶相持、相亲相爱的家庭,就拥有了最温暖的庇所。
有友相伴是幸福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说: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伴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
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僚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或因距离遥远,或因三观不同,或因际遇有别,人越长大,朋友越少。
少年时骄阳似火、山花烂漫、不分你我的友情,到了中年,大多尘归尘,土归土,风一吹,就散了,也忘了。
就像鲁迅和闰土、张爱玲和炎樱。
所以,人到中年,如果身边还有真心相待的朋友,就是幸福。
彼此三观一致、志趣相投、性情相近、你来我往,或品茗饮酒、观花赏月,或推心置腹、倾诉牢骚,是隔绝喧嚣红尘的靓丽风景。
就像伯牙与子期,阳春白雪觅蹊径,高山流水遇知音;也像鲍叔牙与管仲,彼此相互理解、信任、成全,诠释了友谊的永恒境界。
美国小说家克莉丝汀•汉娜在小说《萤火虫小巷》中,讲述了一个存续了一生的友情故事。
塔莉与凯蒂,自14岁起,到40多岁时,两人在历经嫉妒、愤怒、伤害、憎恨,最终重归于好之后,相互依靠着走完了人生短暂而漫长的道路。
这种“一经相识,一生为友”的故事,是很多内心沧桑的中年人渴望亲历的。
中年人的幸福,在生活中
我所理解的“幸福”,不是长生不老,不是大鱼大肉,不是权倾朝野,而是每一个微小愿望的达成。
当人生行至半途,父母安在、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知己两三,即为圆满。
获得了这种圆满,即便肚腩日渐凸起、发际线慢慢后移,我们都能竭尽全力去应对生活。
龙应台说:
“中年人的沧桑中,总有一种无言的伤痛。”
我想说,中年人就算有“伤痛”,依然葆有对幸福的向往。
最后,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幸福不在别处,而是在身边,在自己的感觉里,在对生活的顿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