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诠释了孤独:这世间唯有孤独永恒。
幸福的秘诀,不过是与孤独签下不失尊严的协定罢了。
人生如一座孤岛,孤独是生命的常态,却不该是生命的归途。
来时一人,走时独自。唯有过程偶遇同行,惊喜、悲凉、迷茫,各种滋味,冷暖自知。
人这一生,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对抗孤独,比如,努力融入人群,维系人际关系;努力追寻最美好的爱情,与之携手到老;拼命事业,确立社会一席之地,满足存在感。
人为独立,成事却离不开与人合作。在追求成功路上,做着不是自己的自己,有些人为了让自己合群,不惜隐藏真实的自己。
这样真的就能幸福快乐吗?
答案是否定的。即便事实很残酷,我们并不愿意接受,但是最终还是会败给孤独。
《百年孤独》家族七代人,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
第二代的里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神奇“战争”的数十年,也是他孤独的一生。
他是坚信自己生命有终点,这也成为他的信念,让他在枪林弹雨中从未受过伤。
深陷孤独的他,不再感知到预兆,回到马贡多只有在很久远的回忆中寻求一丝慰藉。
曾几何时的真实经历,在青春不可抗拒的激情后,对现下的他只是虚无而已。
与孤独者签下不失尊严的协定,尽可能体面过活。
讲到这里,不免会想到现代很流行的话题:“社恐”。
社恐,在集体主义的文化里,总会被评价为“性格不好”“不合群”,其实,这是一种偏见。社恐看似是弱点,但也正是天赋和优点所在。
社恐,会主动回避在社交活动中耗费能量,他们可以细致地思考过去和未来的事件,有更强的洞察力。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许多优秀的作家、艺术家都是社恐。
作家张爱玲就是个典型的社恐。在她的第二任丈夫离世后的二十多年里,张爱玲都是独自生活的,为了不让别人找到她,一年里她要搬很多次的家。
所以,张爱玲的用度很简单,一台电视、书信和少量的衣物。
很奇怪的是,她的家都大多是邻街的,家里的电视是常常开着的,你可以理解为她只听声音。与人隔绝的张爱玲,并没有与世间的喧闹隔离。
在闹市里,必须有电视节目,这里不难看出,她也许只是不愿意与人交流。
她保持着书信交谈,但书信也不是封封都会回,能交往的人也很少很少。
有人猜度张爱玲穷困,所以不喜与人准入,但在她的遗物里还有万元的存款。也许张爱玲只是喜欢精神世界里的孤独吧。
这使外界很难清楚地了解张爱玲生命的后二十多年里到底发生过什么。
张爱玲的天赋是独特的,她给人们留下的文字却是耐人寻味的。
正如《百年孤独》里许多荒诞不经的爱情故事,感慨唏嘘这浪漫的爱情,在无限渴望里被现实打败的爱情却无法消散始终没法消散。
百年孤独中的七代人都用自己的独特方式面对自己的人生,却遭遇着同样的结局:孤独感。
人生就像一艘独特、孤独、被遗忘于岸边的船,是不是在靠岸的一刻,曾经的相遇相守不过是身外之物,几十年的生活不过是一个个转瞬即逝的梦境。
《百年孤独》的作者并不想让我们孤独,只是让我们认清人生的本质以孤独为伴。
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接受孤独,不刻意去迎合任何。
当然,和孤独作伴最起码也要有自己的喜好。
家族的第一代乌尔苏拉爱上表哥并嫁给了他,担忧近亲结婚会像姑妈一样,生下带尾巴的孩子,每晚裹着自己入睡。
后来,乌尔苏拉还是与表哥生育了两男一女,布恩迪亚因精神失常被乌尔苏拉绑在了树上,讲到这里,寓言的前半部分,第一代人将被绑在树上的预言实现了,最后一代则是被蚂蚁吞噬则在故事的结尾实现。
也许在乌尔苏拉拒绝与丈夫探索新的世界时,就注定了整个家族的悲剧。
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因为恐惧,而胆怯地止步不前,甚至拒绝接受新鲜事物,更愿意在舒适圈里被安全感保护,而这种所谓的安全感又何来安全,坍塌或者就在瞬间。
开放接纳,才能迎接新生,封闭里轮回的就是百年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