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天写作计划第276天,星期一。
今天变换下节奏,把跑步改为了山里徒步,而且是很慢、很慢的走路。海拔并不高的小山,走了3个多小时,伴随着耳机里的冥想音频,放下头脑,全然的觉察于当下。到达山顶后,静坐1小时,就这样和自己待在一起。安住当下的感觉真好。
每天只做最重要的事,实际上就是对自己行为的一个筛选,忽略那些不必要的事和不必要的精力耗费。生活中,如果不停给自己大脑摄入各种数据,却没有形成自己内核的话,我们的生活就会变成一种混沌状态,因为如果你总是和别人说话,就没有机会看见自己。
看见自己,对我来说,是目前阶段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在吴伯凡老师的认知课里,有两个很重要的概念:“积极数据”和“消极数据”
所谓积极数据就是显而易见的“所见即所得”的数据;消极数据就是“所见非所得”,不能明确变成一个指标又确实存在,并且能左右我们判断和认知的数据。
举一个跑步的例子:
记得刚开始跑步的时候,我特别注意自己的跑步数据,一定要打开跑步APP或者手表来记录,一旦忘记打开,就感觉好像是一件很亏的事情。然而事实上,跑步是“你自己在跑步”,这本身就是你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所以现在跑步,就是随心而跑,也不记录数据。
App记录跑了多少公里,用了多少时间,就是积极数据,而自己身体的感受反应就是消极数据。
还有比如判断一个人优秀的标准,工作经历,资产,样貌、身高等都可以从积极数据里看,但是这个人的视野、格局、性格则无法用明确的标准,就体现在消极数据上。
对于个人成长来说,积极数据,看上去就是表面的,消极数据是内在。这背后的思维方式其实是“拥有什么”和“是什么”。
有时候,人会陷入一种表面增长谬误,比如说参加了多少次培训,认识了多少大咖,通讯录里增加了多少名单,创造了多少财富,这些都是积极数据。然而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其实很清楚,有多少社交饭局是必要的呢?有多少通讯录号码从来没有联系过第二次?如果没有外在那个所谓“结果”,你还能看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吗?
实际上,每个人的积极数据不能放弃获取,但是要知道该怎么合理利用,消极数据能帮助我们真正成长,但也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积极数据的积累。
这样走路的过程中,时而在认知理性概念里反复思索,时而停下来下来觉知身体和情绪的感受,观察临在,借由意识之光化解无意识模式。认真的体验身边的所有人、事、物,并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事情。
想起一句歌词:
if you want your dream to be, take your time, go slow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