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棋局,不着得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见真空。
在变老的路上,经历了浮浮沉沉,看惯了世态炎凉,学会做个“闲人”,才能潇洒且从容,笃定且踏实。
01
不管闲事,才能专注于做自己。
人生在世,莫不汲汲于富贵功名,在遭遇挫折打击之后,才知晓世道险恶,人心凉薄。
有人越挫越勇,从此出人头地,人生如同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有人果断放手,不再为五斗米折腰,从此归隐田园,闲云野鹤。
不管哪一种选择,他们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专注地做自己”,目之所及,心之所向,都是经由自己的努力,可以预见的未来。
至于那些自己无法掌控的事,与自己并无关联的事,统统归类为“闲事”,任凭世事飘摇,都不再为其所动,只求,在一方天地之间,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比如,兄弟姊妹之间关系再好,也不插手他们的家务事,不提出倾向性很强的建议。
再比如,朋友之间关系再好,也保持“亲密有间”的边界,不让彼此生活交叉融合。
至于工作中,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更是笃行“简单的人别和复杂的人混在一起”的理念,他狂任他狂,按照自己的节奏稳稳向前行。
慢慢地,一个人习惯了独处,享受到了静下来的美好,生活便步入了一种良性循环了。
02
不惹闲人,才能避免惹祸上身。
作家巴克曼说:“别惹比你闲的人。”
理由很简单,闲人为了排遣“闲得发慌”的寂寞和无聊,总想“整点事情出来”,要么捉弄他人,要么乐得看个笑话,享受“恶作剧”带来的快感。
打个比方说,单位里,那个快要退休的大哥、大姐,领导的司机等,都是我们惹不起的“闲人”。
前者是各种“小道消息”的发散地,平常与他们走动得亲近的人,背后有势力的人,他们无一例外地是夸赞之言、溢美之词,好不吝啬充当他们在领导面前沽名钓誉的“掮客”。
至于那些审美情趣比他们高,但为人老实本分却对他们不屑一顾的人,他们打心底就是怨恨的,就是想要找茬的。所以,心里可以将他们“拉黑”,但嘴上还是要热情一点。
后者常常是领导的心腹,也是领导了解下属的一个“小窗口”,想要他们不再领导面前抹黑你,且不说送给领导的礼物也不能落下他们,就连平常的寒暄,也要主动积极。
对此,大家都心知肚明,彼此客气,井水不犯河水,才是最好的相处之道。否者,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实在没有必要。
03
不操闲心,才能远离是非争端。
《庄子》中写道:“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意思是:偷盗小财物的人受到惩处,偷盗整个国家的人却成为了帝王,两者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后者势力太大,时间久了,人们慢慢地就真的认为他们是自己的“救星”了。
同样的道理,职场之中的名利争夺,莫不是如此,成王败寇,胜出者才能有话语权,失败的一方,说什么做什么都是错。
如果人微言轻的你,想要“声张正义”,想要“打抱不平”,只能说是以卵击石,是自取其辱,甚至是自我毁灭。
真正聪明的人,选择不操“闲心”,看破不说破,只管让自己安好。
比如唐朝末年一位叫做无能子的道家学者,他认为,无论是腐朽的朝廷,还是打着“替天行道”口号的黄巢起义军,都不过是争夺赃物的一群强盗而已,都无正义可言,于是,他就做了一个独善其身的人,袖手旁观去了。
真正活得通透的人,早已经习惯了“两耳不闻窗外事”,工作也好,社交也好,都只求“过得去”就行,他们最在乎的是取悦自己,是陪伴和照顾家庭,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得生机勃勃。
04
结束语:
词人苏轼,最大的愿望就是归隐,陶渊明便是他的偶像。
为此,他也写下了词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可惜,他的这个愿望,到老也没有实现。
放在当下,如果你拼搏过、奋斗过,成功过、失败过,不如慢慢学会让自己做个闲人,去开启崭新的人生之路,去邂逅更美的人生风景。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