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的飞快,一不小心就到了凌晨。忙完工作,拿出手机想休息一下,在思考开哪个app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一定要开手机?
网络,现在几乎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你在网络上几乎可以找到你想找的一切。然而,网络上这海量的信息,却也是鱼龙混杂,我们在其中畅游之时,一不小心就会被淹没。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是的,生活的重担和激烈的竞争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于是我们全都变成了那个“圆”。我们拼命学习,就像溺水的人拼命想要抓住一块浮木。圆越来越大,未知也随之增多,于是我们愈发恐惧。我们不禁怀疑,难道学习错了吗?或许我更适合做个躺平的“傻子”。
其实学习没错,是我们错了。
------------
你关注了多少公众号?手机里安装了多少app?你是不是感觉关掉手机就会心神不宁,感觉整个世界离你而去?于是我们不肯错过任何信息,恨不得把整个网络塞进自己的脑中。
这是我们犯的第一个错误:期望抓住所有信息。
我们听多了某某人因为某些消息而发现商机,进而成功跻身上流社会。我们也知道机构会有比普通人更早、更全面的信息,所以我们总是干不过机构……
这些例子给我们造成了一种错觉:信息就是财富,拥有信息就拥有成功。
然而事实上,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已。
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愈发往标准化、批量化的方向发展,任何人拿着长短不一、粗细不同的“材料”,按照自己的心情、立场和目的往里添加不同的佐料。于是各种信息如爆炸般充斥你的周围,哗众取宠者有之,怪力乱神者有之,空洞无物者有之,真材实料者亦有之。
然而人力毕竟有穷时,先不说脑容量够不够,我只问你:累不累?
所以我们必须要对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进行筛选。
这是我们犯的第二个错误:不会筛选信息。
我们每个人做事都有一个动机。同样的,你要问问自己,获取信息的出发点是什么?打发时间?了解世界?学习知识?
可以说,确定了这一点,你就筛除掉90%对你来说无用的信息了。
确定了方向,收集信息将会变得相对容易,关键词搜索是个好办法,它可以让你事半功倍。
收集到足够的信息,我们就可以放松了吗?
不,这时的信息就是一团乱麻,即便里面全是你想要的内容,你想吃却也无处下嘴。这时候你就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梳理、分类,把它们变成一张“蛛网”,亦或者一条不断伸展的“树根”。
分类的原则,你可以从对你价值大小的角度入手。那些价值信息,你可以收藏细读;那些新闻信息,你可以点到即止;那些娱乐信息,你可以看过就算;那些垃圾信息,你可以视而不见。
------------
然后,更重要的到来了。
你要判断信息的真伪,你要从中获得成长。
就连科学原理都有被推翻的时候,更何况这些网络信息呢?即便是在描述同一件事实,不同的人给出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因为里面或多或少都会加上作者的意见、点评,而是人就会有倾向性。
就比如这两天比较火的“浙大博士送外卖,我给浙大丢人了!”。其实这是一条老新闻了,最近不知道怎么又翻火了。各路真的假的媒体人争相报道主人公的不屈不挠、浙大的冷血无情……
然而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是被这信息的洪水裹挟还是独立的求证,做出自己的判断?
网上很多的信息都是断章取义,我又查了一些信息,力图补全整个事件。
当事人孟伟,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本科毕业生,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在读。2014年9直博,按计划2019年毕业,然而8年后却仍未毕业却不肯离校,最终学校报警而被架离寝室。
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在校时拿过很多奖项,发不出文章时就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一下就实践了17、18两年,未果。于是结婚生子,继续试图分散注意力,奈何孩子患有“爆发性心肌炎”,生活雪上加霜。于是他骑着自行车去送外卖,并开通抖音账号与人分享浙大博士的外卖人生。
于是便有好事之徒在网上对其极尽礼赞的同时攻击他的老师不负责任,攻击浙大不给发毕业证。
难道毕业证是想发就能发的吗?何况这还是浙大。
实话说,理工科毕业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要有“实打实”的成果。之所以打引号,因为这也是相对而言。我是四大天坑专业之一的材料专业毕业,本职工作也有专利和文章的考核要求,所以有难度我是承认的。但要说同宿舍3人都早早毕业了自己8年都没能发出文章来我是觉得不可思议的。
我特别想知道,什么样的社会实践能够让人在面临毕业延期的重压之下仍然甘之如饴的实践两年?
科研受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和结婚生子来解决吗?或许吧,但从当事人的实践结果来看,效果不佳。
至于所谓的骑自行车送外卖,就算你把脚蹬子蹬烂了,一天你能送几份外卖?我觉得这个时间还不如留出来陪孩子。
所以我个人判断,当事人可能志不在科研,但是无奈当初选了这条路,现在回头已无可能,走又走不通,拿个本科毕业证又不甘心。
借着当今信息传递的便利,卖卖惨,博同情。如果舆论压力之下拿到博士毕业证那最好,最不济还能做个网红赚钱改善下生活,毕竟“浙大”俩字还是值些流量的。
-------------
“费斯汀格法则”说,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
拿到的信息只是你生活的一小部分,剩余的部分还是需要我们自己来装扮。尽管各种信息包围着我们,但是只要明事、知人,它们就无法掩盖真实的声音,就不能遮蔽我们的视野。唯有如此,我们才不至于失去自我、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