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我家的幸福照丨月饼香了中秋节
来源:
九月,天气转凉仿佛就是在一夜之间,昨天还是赤日炎炎蝉声不断,今日便有了一丝凉意。仰头望向窗外,月光似水一样流淌进营房,这才意识到,这已经是我在部队过的第十个中秋节了。
“露从今夜白”。我似乎穿越了时空,和千年之前的大诗人杜甫产生了灵魂上的共鸣,击中我心弦的正是那句“月是故乡明”。家乡月亮的模样,我此刻并不知晓,入伍多年,不少关于家乡的记忆,都开始渐渐模糊,只是清楚地意识到又到了中秋,到了这个月饼飘香的时节。
在记忆深处,小时候最喜欢的场景之一就是看月饼的制作过程——大人们提着自榨花生油、面粉和白糖红糖,带着自家母鸡下的蛋,买几斤果脯葡萄干和花生瓜子仁,去到村里专门制作月饼的人家,把这些干果放在机器上碾压成碎,和其他食材混在一起调和成馅儿,㧟一勺馅料,再用面团包上,就这样,月饼在一双双巧手和模具的碾压下成型,最后刷上一层蛋黄液放进烤箱,通过烤箱的观察孔看得见,表皮一点点变得焦黄。整个院子都是忙碌的欢声笑语,一股带着甜味的香醇气息,萦绕整个村子的上空。这在我们老家叫“打月饼”。
刚出炉的月饼是最好吃的,表皮酥脆,但又不会掉得到处都是渣子。一口下去,果脯和瓜子仁都探出了头,唇齿间满是甜而不腻的糖味,连呼吸都透着月饼的香气。
那时候,月饼在农村不只是一种吃食,在中秋那天还会用来供奉各路神仙,家家户户都会在院子里找上一块好位置,点上三炷香,把最好的月饼摆在贡台上,祈福求愿。
值得一提的是,月饼还像是农历八月的一种特殊干粮。秋收,在老家的乡亲们眼里算是一年农忙里头等的大事,在那个收割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全村男女老少都会参与到掰玉米这一项“全民运动”中来。“秋老虎”也专挑这几天跳出来难为乡亲们,大家隔一会儿就得到田埂边上那片树林下中场休息,这个时候一般都会拿出月饼和苹果,边吃边讨论:谁家玉米收成不错,明年也换着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月饼的质量也越来越好,品种越来越多。从城市到乡村,从商场到小摊,各式各样的月饼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京式的、广式的、苏式的、滇式的、港式的;豆沙的、枣馅的、桂花的、五仁的、芝麻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找不到的。然而,外地的月饼没有家乡的味道,相比之下,我还是对家乡传统月饼情有独钟。
似乎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每当到了秋季,我就会想起以前打月饼的时候,跟在妈妈屁股后面,等着吃刚出炉的第一个月饼。这种条件反射在我长大离开家,一直到参军入伍,未曾有丝毫减弱。初秋一到,记忆中那股月饼香总是挑逗我的心尖,让游子归心似箭。
下午,我在营区外环跑步时,一股熟悉的香气冲进鼻腔蔓延至胸肺间,一种“近乡情更怯“的感觉也漫上心头。寻着香气找去,发现炊事班正在制作月饼,拿起一块放在嘴里,眼眶里都是一股温热,像是掰玉米忙里偷闲躺在田埂边上小树林休憩时,阳光不小心透过树叶洒在了身上......
整理:秦丽
作者:李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