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沟通视窗不是知识的诅咒
不要给事物归因太强的本质,正是自由的源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至高形式。萧伯纳说,沟通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有人认为已经沟通过了。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人折磨人,而是沟通障碍折磨人。
我们所理解的,未必是对方真正想表述的,而我们所表述的也未必是对方想要理解的。单方面地思考,只观其表,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客观的,还可能是错误的。只有多角度看问题,而且又能把各个面组合起来,全面分析事物整体的形象,你才能认清事物的真面目。
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但对方就是无法理解。这和每个人的表达与理解能力息息相关。想与他人建立有效沟通,就需要我们懂得沟通视窗。
沟通视窗,第一是自己知道,第二是自己不知道,第三是别人知道,第四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叫公开象限,比如明星,马云等。
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叫隐私象限,分三层,最底层叫dds,是deep dark secrets又深又黑的秘密,中间层是不好意思说的,发现别人犯错不好意思说,我觉得这应该是高情商的表现。
如果按照自己的思路敲一首歌出来,旋律在自己脑海里很清晰,但是让别人一下就听出来的可能性很小,所有如果想向别人表达一件事需要你把事情明白的告诉对方,不要让对方猜你的想法,不过我觉得应该分情况,对于安排工作和指令应该清楚的告诉下级或对方,如果是对方的错误或因阅历和情商低所造成的失误应该就像敲歌一样,需要他自己领会了,哈弗教授给这种现象取名叫知识的诅咒。
第五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叫盲点象限,这需要多听朋友或亲近的人对自己说的实话,或从对你有意见和偏见的人哪里得知,然后加以分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02 偏见视角是沟通障碍所在
另外人与人之间唯一的壁垒就是认知,不同认知层次的人很难做到认知统一。如果我们总想让所有人都认可自己,那就是认知低下的体现。
郭德纲说过内行和外行辩论那就是外行,比如我和火箭科学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煤,煤还得选精煤,水洗煤不好。如果那科学家,要是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形成的认知观念也是天差地别的。就像我们小时候在某个院子里见到的一些建筑物,当时给我们的感觉非常的高大,如果往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建筑物,那么在我们的记忆里会一直保存当时的所见所闻。
这时有人告诉我们,其实我们所说的建筑物并没有那么高大,他是站在当下的视角给出的反馈,而我们会立马反驳。因为这个建筑物一直存在我们的原始记忆中,只是我们忽略了自身视角问题。
如果我们再回到当时的院子里,以现在的视角再次观察这个建筑物,我们会发现建筑物其实并没有那么高大。因为视角的不同,是造成双方坚持己见的重要原因。
我们通过眼睛观察到的,并不一定是事物的真相,这跟我们的视角和认知有很大的相关性。就像我们看到一个脸上有着非常明显刀疤的陌生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会很不好,甚至会有很重的防备心理。
但如果告诉我们,这是一位和歹徒英勇搏斗而受伤的人民警察,我们是否会为之前的偏见感到愧疚?当我们再次见到这位英勇的警察时,之前那种用有色眼镜看待的防备心理是否会荡然无存?
这就是我们认知缺陷而导致的偏见视角,最近网上流传着一首调侃这种现象的歌曲。我害怕鬼,但鬼却未伤害我分毫。我不害怕人,却被人伤害的遍体鳞伤。
很多天下事,没有标准答案,请关注人的多样性,事的多样性,别拿任何标准,强加于人。我们了解的越多,越会发现自己的渺小。小时候总觉得自己很重要,身边的人都是围着自己转,从没想过相对于这个世界自己有多么的渺小。
03 认清自己,沟通无碍
当我们依靠在父母的辟护下,依然不会发现自己的渺小。只有当我们真正的独自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不是那么友善。我们认为重要的不得了的事情,相对于他人或许还没有他们丢的一百元钱重要。
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人在乎我们,只有我们自己在乎自己。感同身受是一种安慰的说辞,我们欣然接受就好,不要想着产生共情心理。
对于事发的自己,他人可能转头就忘记了一切,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了。没有人会去关注与自己无任何利益的事情,不是人性的冷漠,而是生存的定律。
昨天越来越多,明天越来越少了,高兴也好,悲伤也罢,接受它的事与愿违。困着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的心。告诉自己关于悲伤,能挺过去的都是愿意好起来的人。
我们只有自己先活明白了,才能了解沟通的本质。沟通不是把自己的思维强加于人,人性是共通的,我们无法了解他人,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不了解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在我们要求他人时,想想我们愿意接受这样的事情吗?
如果必须让自己接受这样的事情,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心甘情愿?我们想要的所有答案,都可以从自身寻找。因为这个世界不是属于有钱人,也不是属于有贤人,而是属于有心人。用心沟通,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