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仲愷要打造「類深圳」創新政策體系

贛深高鐵明年開通,仲愷將如何利用與深圳緊鄰的區位優勢,搶抓機遇實現更好發展。「新基建」項目現在很火,仲愷現有哪些新基建項目呢?日前,仲愷高新區科技創新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志輝做客惠州仲愷高新區門戶網「在線訪談」論壇,圍繞「聚焦主業強創新,擔當作為促發展」主題與網友在線交流,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答。

對接深圳

先做好政策制度對接研究

贛深高鐵明年即將開通,放眼國內,仲愷-深圳的區位與蘇州-上海有很強的可比性,15至20分鐘高鐵直達,大灣區、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加臨深優勢,給仲愷高新區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有網友問仲愷該如何抓住機遇實現更好發展?

鄭志輝說,在當前「雙區驅動」的情況下,仲愷高新區正在爭創國家一流高新區。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取得更好的成績,他們也進行了一些思考。

首先,要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要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尤其要在培育高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引育新型研發機構、擴大孵化育成覆蓋、強化科技金融支撐力、聚集創新人才等方面持續發力,牢牢掌握創新發展主動權,增強仲愷承接深圳外溢創新資源的底氣和實力。

第二,要深入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2019年,惠州出台了《惠州市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實施方案(2019-2023)》,明確構建「一核兩帶多節點」的創新空間布局,其中「一核」指的是仲愷高新區;「兩帶」其一指的是廣東仲愷人工智慧產業園(原357創新產業帶);「多節點」則將東江、惠南兩個科技園納入其中。可以說,惠州已經把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對仲愷賦予極其重要的地位和重大的責任。

作為仲愷科技創新局,鄭志輝表示要按照《實施方案》中「力爭到2023年建設成為全國一流高新區」的目標要求,重點加快建設潼湖生態智慧區、廣東仲愷人工智慧產業園區,夯實承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高端產業和創新資源的載體;要積極爭取省市支持,高標準建設港澳青年創業基地,加強與深港澳有關組織的交流合作,吸引更多優秀港澳創新創業團隊、企業、項目入駐基地。

第三,要更加註重製度創新。仲愷是直接與深圳接壤的城市,在向深圳對接方面尤其要加強與深圳在先進理念、創新經驗、政策體系方面的學習對接,前段時間通過深入分析深惠協同聯動發展的短板和弱項,感覺目前要做好政策和制度對接研究。

特別是針對仲愷區內創新人才不足、土地資源匱乏、科技金融支撐力不強等突出問題,汲深圳之長、補仲愷之短,進一步優化完善仲愷在人才引進培育、新型產業用地(M0)、產業基金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仲愷提出的想法是打造「類深圳」的創新政策體系,吸引更多人才、資金、技術和信息等創新要素流入仲愷。

第四,全面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仲愷要以更強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發展壯大「2+1+X」現代產業體系,集中力量培育發展 5G、超高清顯示、人工智慧、新能源等既貼近深圳所需又符合仲愷實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力為打造惠州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核心引擎貢獻出仲愷的力量。

實現目標

拿地兩個月內動工建設

近段時間以來,在網路上、媒體上「新基建」這個詞很火,在新一輪科技競爭中,有網友問仲愷有哪些5G、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基建」項目,如何搶抓「新基建」機遇轉型升級?

鄭志輝介紹,從項目上來看,目前仲愷在投資的則成電子智能控制模組研產基地項目,投資建設5G通訊模組、交通工具類產品、醫療監護類產品、生物識別類產品、消費電子類產品智能控制模組模塊,項目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

在人工智慧方面,仲愷重要的載體就是廣東人工智慧產業園,這也是市裡提出來要打造成千億級產業園的園區,同時,仲愷引入惠州仲愷梧村人工智慧產業園項目,這個項目是由星河控股集團及其子公司作為資源整合、開發運營方,攜手港中大(深圳)機器人與智能製造研究院打造人工智慧生產製造基地,引入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國際研究院、星河·領創天下等平台,按照規劃,將打造為一個集智能製造、孵化加速、創意展示、工業旅遊、會議論壇、休閑娛樂等功能於一體的人工智慧科技特色產業園。

在物聯網方面,高盛達物聯網及智能製造基地項目用地面積9.1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項目分二期投入。項目立足於5G生態下物聯網價值鏈上的無線連接實現,聚焦在智能家居、智能工控裝備、IOT通訊設備等無線連接方案及產品提供。

鄭志輝表示,仲愷在承擔「新基建」建設項目方面責無旁貸,將積極搶抓5G「新基建」建設的發展機遇,加快完成406個5G基站的建設任務,爭取在年內實現全區人員密集區域和中心場所的5G網路的全覆蓋。

同時,仲愷也是高度重視對項目落地難的問題,建立低效用地認定標準和多級評審決策機制,加快解決「供而未用」土地問題,推動出台《加快工業投資項目落地建設工作方案》,推進區工業投資項目全流程預審,實現拿地兩個月內動工建設目標。

仲愷還將積極承接深圳產業溢出,借鑒推廣「前海+後湖」發展模式,充分依託工業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統,發揮「政企聯合工作組」「首席服務官」作用,加快推進清華啟迪智能雲谷等項目簽約落地,德賽電池物聯網電源高端智造、國際金融文化創意園等項目開工建設,華星光電高世代模組二期、億緯集能動力鋰電池、佰維存儲晶元等項目建成投產,確保實現全年工業項目簽約160宗、落地90宗、開工80宗、竣工25宗。

*來源:南方都市報

科技惠州|權威 及時 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