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合作 成就彼此

第四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數智中東歐」展區展出的多發混合動力飛機,該機由奧地利鑽石飛機公司研發。

本報記者 汪文正攝

中國、中東歐國家的商貿人士忙著談合作,普通消費者逛展「買買買」……5月22日至25日,第四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暨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下稱「本屆博覽會」)在浙江寧波舉行。作為中國面向中東歐的重要展會,本屆博覽會以「向新 向實 向未來」為主題,聚焦經貿合作、科技創新與人文交流。

今年恰逢中歐建交50周年。受訪專家認為,本屆博覽會將成為展示中國市場潛力和開放決心的一個窗口,有助於拓展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務實合作,是雙方開放合作、成就彼此的生動寫照。

關鍵詞一:向新

數與智的交融,中國、中東歐科技新品紛紛亮相

【新聞】

本屆博覽會首次設立數智中東歐展區,匯聚了來自中東歐國家的30餘項數字創新成果,覆蓋人工智慧、通用航空、生命健康等領域。

「這架飛機真漂亮。」「這飛機多少錢?」展廳內,一架白色長翼飛機吸引許多觀眾詢問、拍照打卡。工作人員介紹,該機由斯洛維尼亞知名輕型飛機製造商蝙蝠飛機公司製造,以輕量化與高性能設計聞名。該機2018年引進中國,是中斯兩國間規模最大的合作項目之一,涉及技術引進、航空製造、產業開發、機場建設、航空服務等系列業務,計劃在華投資規模約20億元。

展廳一側,一面被稱為「魔牆」的大型觸控數字展示屏吸引了數十名觀眾互動。在炫目的視覺衝擊下,貼近屏幕的觀眾只要舞動雙臂或者動動手指,就可以看到匈牙利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在屏幕浮現。據參展方介紹,這項來自匈牙利的互動觸控技術已經引進到中國,並廣泛應用於博物館等多類場景。

展廳內的中國科技企業展出的新品同樣引人關注。上海智元機器人、北京星動紀元、宇樹科技等企業生產的人形機器人、四足機器人、AR交互技術產品亮相,10餘台高模擬人形機器人在迎賓導覽、聞香識物等多項互動場景中展現「類人」智慧。

【觀察】

寧波大學中東歐經貿合作研究院教授楊麗華:本屆博覽會匯聚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眾多科技新品,從將功能性與藝術美學融合的斯洛維尼亞古洛尼冰箱,到匈牙利企業用VR技術打造的沉浸式虛擬體驗,這些中東歐企業在工業設計、智能硬體等領域的創新成果,既滿足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彰顯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開放創新方面互利合作的成效。

中國正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吸引全球科技創新力量目光。本屆博覽會架起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技術交流方面的橋樑。中東歐創新力量在華落地生根,既有助於推動新質生產力向具體應用場景發展,又能通過技術溢出效應,促進相關產業鏈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級。

當前全球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可在綠色經濟、數字產業等領域進一步深化合作。在綠色經濟方面,中東歐地區傳統的鋼鐵、化工等產業面臨低碳轉型的需求,這與中國在光伏、儲能等領域的技術優勢形成互補,雙方合作潛力巨大。在數字化方面,結合中東歐的工業製造優勢與中國成熟的數字基礎設施能力,可以共同開發工業互聯網平台。若能克服技術標準互認、數據跨境流動等制度性障礙,這種跨區域協作有望成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數字經濟領域合作的新模式。

關鍵詞二:向實

線上與線下結合,8000多種中東歐好物來華拓展市場

【新聞】

波蘭的牛奶、匈牙利的貴腐酒、保加利亞的玫瑰水、斯洛維尼亞的滑雪用具……本屆博覽會上,許多中東歐國家的農產品、消費品成為搶手貨。

本屆博覽會中,中東歐展區面積達2萬平方米,邀請了400多家展商參展,8000多種特色商品集中亮相,展區面積、參展商數量和商品數量均創歷史新高。除14個中東歐國家外,今年還吸引了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9個國家參展。博覽會期間主辦多場中東歐商品品鑒活動,邀請觀眾體驗美酒佳釀、精美工藝品等。

為了讓更多消費者獲得實惠,5月21日上午9時起,為期5天的「嗨購中東歐」活動啟動,消費者可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領取中東歐專屬消費券。

本屆博覽會上,外商尤其多,中外企業人員忙著談合作成為常見景象。主辦方預計,本屆博覽會將吸引1.5萬名專業觀眾參會,境外採購商將超過3000人,預計達成從中東歐進口採購意向超100億元。塞爾維亞參展商卡爾察斯帶著家鄉的水晶首飾參展。他說:「很多國際大牌都是塞爾維亞水晶的合作夥伴,我此前在中國已經有網路代理商,這次希望能夠進一步拓展市場,讓更多人感受到塞爾維亞水晶的魅力。」

作為多個中東歐日化用品的中國代理,寧波德天厚供應鏈服務有限公司採購負責人邢崑崙介紹,通過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結識的中東歐大型供應商已有十餘位,企業去年從中東歐國家的進口額超5000萬元。這次展會,企業計劃與新供應商簽訂採購協議。

【觀察】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孔田平:近年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雙邊貨物貿易呈現出持續增長態勢。2012年以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貿易年均增長8.8%,中國自中東歐國家進口年均增長7.4%。2024年,雙邊貿易額達142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總體看,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出口商品結構互補。中國對中東歐國家的出口以工業製成品為主,涉及機械設備及汽車零部件、電子產品、電動汽車及鋰電池、服裝及紡織品等。中東歐國家對華主要出口為農產品、銅及其它有色金屬、機械設備及汽車零部件。

中東歐國家作為歐洲新興市場,其區位優勢、增長潛力、市場容量頗有特點。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提出一系列改革舉措,包括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等,這將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提供新動力。同時,中國具備完備產業體系和創新技術,中東歐國家在傳統工業領域優勢明顯,這為雙方後續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

關鍵詞三:向未來

臨時展會與常態合作並進,共同把握更廣闊投資機遇

【新聞】

本屆博覽會期間,中東歐國家特色商品常年館迎來眾多參觀者。該館開館至今已有10年,這個3.2萬平方米的「中東歐商品大觀園」,匯聚了70餘家專業貿易商和37個國家館,展示著近5000款特色商品。當「線下實展」與「線上雲展」、「臨時展」與「常年館」相結合,中國—中東歐博覽會正在實現「365天不落幕」。

受益於中國—中東歐博覽會,寧波與中東歐的經貿聯繫更加緊密。近日,經過4天運輸,一批從匈牙利布達佩斯出發、經湖北鄂州運往寧波的50公斤羽絨被,送進了寧波甬澤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倉庫。中東歐商品採購聯盟執行會長陳威君介紹,過去,中東歐商品進口多依賴海運,在途周期長。依託寧波直飛布達佩斯洲際航線,聯盟與順豐達成戰略合作,實現「一件代發隔日達」。「目前,聯盟已擁有120多家成員單位,在波蘭、羅馬尼亞等地布局了倉儲網路,供應鏈全鏈『牽手』, 企業可以放心『海淘』。」陳威君說。

近年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經貿平台日益豐富,為雙方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商務部副部長鄢東近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目前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均建立了雙邊經貿聯委會機制,與多數國家成立了貿易暢通和投資合作工作組,雙方定期就貿易、投資等經貿政策和合作方向進行深入溝通,有助於提升經貿互信、挖掘合作潛力。雙方還建立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投資促進機構聯繫機制、中國—中東歐國家電子商務合作對話機制等經貿平台,為雙方開展多領域合作提供了框架基礎。

【觀察】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朔:近年來,中國與中東歐合作機制越來越完善,這種常態化的合作機制正在轉化為推動雙方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下一步怎麼用好這些機制,需要做好資源整合、提質增效,確保長期可持續。比如,加強產業鏈深度合作。中國和中東歐未來可拓寬在陸海快線、數字走廊等跨境產業、數字金融服務等方面合作。強化數據互聯互通,比如建立一些簡易的多邊數字平台、標準互認平台。還可以藉助博覽會助力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智慧城市、體育經濟帶等領域合作。

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雙方合作機遇巨大。這首先體現在雙方合作基礎非常好,不僅在投資貿易方面保持了高速增長,而且貿易合作里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項目越來越多。其次,雙方合作有助於加強區域合作。中東歐是中國與歐洲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和中東歐企業合作越來越多,中歐間投資合作將進一步得到深化、延伸,最終實現中歐彼此成就、多方共贏。

原標題:《開放合作 成就彼此(環球熱點)》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程沛

來源:作者: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