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王瑋 發自北京 國務院總理李強5月2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進一步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有關舉措。
會議指出,建立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對於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區域間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24年4月6日,國務院總理李強簽署第779號國務院令,公布《生態保護補償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
該法規確立了我國生態保護補償基本制度規則,是世界上首個專門針對生態保護補償的法規。
時隔一年,國常會再提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並提出要研究進一步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有關舉措。
本次會議指出,建立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對於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區域間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保護補償是指通過財政縱向補償、地區間橫向補償、市場機制補償等機制,對按照規定或者約定開展生態保護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補償的激勵性制度安排。生態保護補償可以採取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購買生態產品和服務等多種補償方式。
近年來,我國在一些流域和區域開展了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試點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流域治理領域,新安江模式成為全國標杆。作為首個跨省生態補償試點,皖浙兩省通過資金補償、產業協作、人才共育等機制,推動流域水質持續改善。2023年,新安江「資金池」向安徽補償8億元、浙江2億元,帶動上下游共建綠色產業園區,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
在國家政策加持之下,長江黃河主要支流、赤水河、東江、灤河、酉水、淥水、滁河等跨20多個省界流域(河段)相繼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形成跨省協同治理的新格局。
近年來,多地也在積極探索其他生態環境要素補償方式。例如重慶積極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在全國首創橫向生態補償提高森林覆蓋率機制,增綠空間有限的區縣可向其他區縣購買森林面積指標並支付養護費用,為破解生態資源空間分布不均提供了市場化解決方案。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最新部署也為機制升級指明方向。會議強調,要深入推進大江大河幹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穩步拓展補償領域,積極探索森林、草原、大氣等其他生態環境要素補償方式。
會議還提到,要推動建立覆蓋更加全面、權責更加清晰、方式更加多元、治理更加高效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進一步細化重點任務和落實舉措,實現生態產品供給地與受益地良性互動。要健全獎罰分明的制度機制,堅持「誰污染、誰治理,誰保護、誰受益」,研究完善激勵約束政策,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據悉,此次會議的部署是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從頂層設計向縱深推進的重要一步,既延續了2024年《生態保護補償條例》的立法框架,又進一步聚焦實踐中的機制創新,為區域協同治理和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