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得不造車」,到成為「北京小米」,雷軍的造車之路,或許沒有人能想到會如此跌宕起伏,小米su7銷量火爆,一車難求的盛況引來了巨大流量,雷軍和小米su7就是熱搜的代名詞。
然而,一起造成嚴重人員傷亡的事故,讓小米汽車的向上之路戛然而止,4月交付量2.8萬輛,雖然環比僅減少了1000輛,但也足以反映出小米su7所面臨的壓力,而小米su7 ultra更是陷入了限制馬力,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引發了關於虛假宣傳的維權風波等問題。
雷軍坦言2025年是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暫停了一段在社交媒體上的互動,雷軍或許早已想到造車之路的不容易,只是沒想到事情能鬧得這麼大,他,或許是後悔造車了。
從特斯拉到「蔚小理」,新興的電動智能汽車產業從來都不缺故事,甚至是啼笑皆非的狗血劇情,但為了流量和曝光度這一生存之本,讓其長期以來都樂此不疲,流量和關注度就是造車新車企向資本證明實力的最佳武器。
實際上,就連豐田、大眾和本田等跨國車企,在全球市場發展過程中,遭遇的挑戰和困境也不絕於耳,有產品本身的問題,也有市場壁壘的問題,但他們並不需要依靠流量而活著,而是其長期以來塑造的品牌影響力,以及每一款貼合用戶日常生活的產品,讓其最終能重新站上歷史舞台。
小米su7誠然也有技術優勢,比如小米su7 max百公里加速2.78s的高性能,但更多的保時捷同款設計以及雷軍爆款流量共同完成的奇蹟,只不過,這一切卻因為頻發的小米su7碰撞意外事故而開始崩盤,而雷軍過往的每一句話都變成了迴旋鏢。
小米su7大獲成功出乎絕大多數人的意料,也讓幾乎所有人都感到難受,2024年兩次提高銷量目標,並最終超額完成了13.68萬輛的銷量,成為了2024年車市的絕對代表車型。
小米汽車在2025年的目標依舊宏大,計劃達到35萬輛,同比增長156%,並且推出了小米su7 ultra這一平民高性能電動超跑以及第二款重磅車型——小米yu7。
小米yu7宣告5月22日正式上市,與小米su7一起,小米汽車有望複製特斯拉以model 3和model y兩款車型就成為全球純電動汽車銷量冠軍的歷史,雷軍早已成為了馬斯克第二,他擁有了一大群狂熱的粉絲,並且一呼百應。
當全網都在呼籲雷軍進入衛生巾領域之時,市場對小米汽車的狂熱也達到了最高點,「遙遙領先」已經不足以形容小米su7,雷軍是無所不能的神。
然而,小米su7的產品局限性再加上用戶過高的期待,讓小米su7一步步成為了道路上避之不及的危險因素,但雷軍卻無法為這份狂熱降溫,而交付量的快速增長,最終使得這股狂熱演變為難以控制的局面。
我們不知道雷軍有沒有後悔未能為小米su7的狂熱降溫,但他現在應該知道,造車真的不如智能手機那麼簡單,因為汽車這件事原本就不簡單。
在小米公司公布其報案的一起有組織、有預謀的網路黑公關案件已被偵破的同時,雷軍宣布5月22日發布多款重磅新產品,包括自研手機soc晶元——小米玄戒o1和小米yu7,宣告小米汽車開始要重回市場正軌,最起碼是回歸正常的工作節奏。
然而,小米su7從上市到成為銷量冠軍這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包括產品本身、宣傳話術和市場環境變化等等,都值得雷軍好好復盤,畢竟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已經有了,而且都是十足的份量,這對於小米yu7的市場表現和小米汽車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銷量領先的智能手機、規模龐大的生態鏈和數量眾多的「米粉」,作為創業者的雷軍是成功的,但無論是小米su7意外事件的一發不可收拾,還是暗流涌動的市場競爭,雷軍也應該更加深刻地理解成功得來不易。
在小米su7 ultra車主群起要求「退一賠三」的背景下,小米yu7也將正式官宣上市,就讓我們一起看一看,雷軍的「健身思考」是否既鍛煉了身體,也重塑了心理,這個問題對於小米yu7而言也同樣重要,這不僅僅是一輛車,這是雷軍的後悔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