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何珊珊
自2023年人工智慧浪潮爆發以來,ai領域從技術突破到應用落地一直備受熱議。如今人工智慧的浪潮並未消散,反而越演愈烈,全球進入人工智慧重塑競爭格局的關鍵節點。
5月17日,在搜狐科技年度論壇上,搜狐創始人張朝陽、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獵豹移動董事長傅盛、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學院教授劉嘉等人圍繞人工智慧技術突破方向、人才競爭、中美競爭態勢等展開激辯。多名嘉賓均表示,ai人才是中國最重要優勢。
傅盛認為,「基於人才厚度,中國團隊在實踐上更快,只要是範式定義好的領域,在中國現在的算力體系下,中國團隊會更快。例如現在很火的agent創業團隊,中國團隊一貫有優勢,與實踐結合可能會在某些方向實現反超。」
張亞勤對此表示認同並拋出判斷:「未來5年,中國最重要的優勢是人才優勢,國內人工智慧發展速度、ai領域畢業生數量非常快,工程化能力和應用落地速度正在形成差異化優勢。」
張朝陽則從文化基因角度補充稱,中國人非常聰明,在儒家文化驅動下,人願意往高處走,勤奮與競爭意識是隱性優勢。面對未來的激烈競爭,中國在ai、晶元、算力甚至整個科技領域全方位正追趕甚至超越美國。
「以互聯網產業發展為例,中國早期向美國借鑒過原始技術和商業模式,但今天從規模、到產品架構、用戶體驗,中國故事已經比美國好了。」張亞勤表示,對中國的ai產業有很大信心。
聯合偉世發布的《2024年中國人工智慧人才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中國ai人才儲備數量已突破70萬,同比增長25%。報告特別指出,得益於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許多重點高校和科研機構紛紛設立了ai專業,並通過各種形式的合作與交流,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人工智慧專業人才。這一數據充分說明,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效。
除了人才競爭,人工智慧產業未來發展方向與技術突破節點同樣受到熱烈討論。
當被問及若晚出生30年會創業做什麼時,同時扮演企業家、教師、科普主播角色的「卷王」張朝陽表示,在如今ai時代,若晚生30年,自己會被捲入ai創業,投身ai、人形機器人、腦科學領域,聚焦比特與分子/原子融合的物理智能、生物智能方向。
對於ai技術演進路徑,張亞勤將ai發展劃分為信息智能、物理智能、生物智能三個方面,他認為,通用人工智慧差不多需要15~20年才會實現。
張亞勤預測,大約需要5年時間,信息智能的通用agi在視頻處理等各方面可達到人類的水平;無人駕駛汽車、機器人等物理智能,可能至少需要10年時間才能實現;腦機介面、大模型技術與人類大腦、器官及生命體深度融合等生物智能,涉及到多個跨學科領域的突破,整體需要15-20年才能實現。
張朝陽對此提出疑問,「人工智慧對於一元二次方程、波粒二象性各類物理公式是否真的理解?人類直覺源於大腦非全局思考,ai 若無法產生未知的創造力,可能永遠是工具。」張亞勤解釋稱,「我覺得不一定真理解,但是它可以做出很多創新,給人類提供更多靈感。」
傅盛則強調「智能」和「意識」是兩回事,首先要定義人工智慧的「理解」是什麼,如果每次輸入對應的輸出都能正確,則可算作理解。
在ai發展史上,2016年已經出現重要轉折點,當時人工智慧alphago與韓國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的對弈,可以說是歷史性的人機大戰。以此為例,傅盛認為,人機對弈中,alphago每局勝出時的一手,意味著智能湧現,可對應人類的直覺。
同時,他認同張亞勤的觀點,「人工智慧可以被視為智商的放大器。物理智能或許還需要發展很多年,但是在認知層面、語言認知推理層面,通用人工智慧的智商已具備超越人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