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報觀察|電商平台盯上「即時零售」,誰嘗到甜頭?

新重慶-重慶日報 記者 邱小雅

5月13日中午10點,重慶南岸區茶園附近的一家餐吧,老闆嬌嬌(化名)剛營業不到半小時,外賣機就響起了接單提醒。

接單僅5分鐘,外賣騎手張師傅就上門來取餐了。他是一名「眾包騎手」,所有外賣平台的訂單都送。自從京東進入外賣後,他的手機里安裝著三個以上的外賣配送軟體。

這看似尋常的一幕,實則暗藏著外賣江湖的格局之變。

今年2月,京東進軍外賣市場;美團隨後推出「千億餐飲扶持計劃」;4月底,餓了么則聯合淘寶閃購開啟「百億補貼」,三大平台貼身肉搏催生出了優惠浪潮。

3月7日,南岸茶園,外賣騎手正在為顧客送餐。記者 劉力 攝/視覺重慶

電商們為何紛紛加碼外賣?這場競爭中誰嘗到了甜頭?外賣之外,爭的究竟是什麼?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消費者薅羊毛 商家賺流量

這段時間以來,美團、餓了么、京東等紛紛推出大手筆優惠活動,消費者確實享受到了肉眼可見的紅利

「幾乎所有平台每天都能領到15元-20元不等的大額優惠券。」重慶消費者張玥告訴記者,5月6日當天,她在淘寶閃購領了12張18元的補貼券,自己能用一張,剩下的可以轉送別人,算下來省了200多元。

記者對三大外賣平台的折扣力度實測發現,為抓住用戶心智,平台各有側重。美團外賣主要採用整點搶大額紅包的補貼方式,並推出一口價囤券;京東外賣主要通過滿減紅包和百億補貼的一口價商品來進行促銷;淘寶閃購則與京東模式相似。

採訪中,消費者普遍表示,平台競爭帶來了比價空間。消費者徐爽就表示,「平台之間形成競爭對消費者是好事,大家也確實拿到了真金白銀的補貼,奶茶價格都重回10元時代了。」

被「打」下來的外賣價格,不僅讓消費端嘗到了甜頭,商家也迎來了流量。

「京東前期免傭金且補貼力度大,訂單單價下降確實對我們門店的整體銷量有積極影響。」金翠河港式茶餐廳重慶城市經理周紅梅介紹,以金翠河大學城龍湖u城天街店為例,這是一家開了八年的老店,長期以來美團的訂單量都比餓了么大,但近期京東外賣的補貼多了之後,5月14日京東外賣一個平台就破了400單。

不過,採訪中也有商家提出了擔憂。位於大坪時代天街的一家連鎖甜品店老闆坦言:「雖然補貼期間,商家單量確實有所增加,但更多是賺個流量錢,潮水退去之後能留住多少消費者仍是未知數。」

外賣背後是即時零售、流量入口之爭

事實上,看似熱鬧的外賣生意實則利潤並不高。摩根大通發布的全球在線外賣行業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主流外賣平台的預測凈利潤率在1.5%-3.3%之間,平均值僅為2.2%。

那麼,大廠們做外賣是「賠本賺吆喝」嗎?顯然不是。

近年來,傳統電商模式增量見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即時零售正以年均超50%的增速開闢新戰場。商務部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即時零售規模達6500億元,預計2030年將突破2萬億元。

所謂即時零售,是指消費者在線上下單,半個小時內送達的業態。以耕耘即時零售多年的美團為例,2024年其交易總額已達到約270億元。藉助美團外賣的配送體系,美團閃購覆蓋全國2500個市縣,能提供24小時無間斷配送。

外賣作為即時零售的起點,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從需求端來看,當下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一代,對購物的即時性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訴求。」在重慶工商大學應用經濟系主任李然看來,他們既無法忍受傳統電商數天的物流等待,又不想花費時間出門購物,即時零售半個小時內送達的業態,正好契合了這種即時滿足的訴求。

另一方面,外賣作為高頻消費,是電商平台們爭奪更廣泛業務的流量入口。記者注意到,京東外賣和淘寶閃購,都沒有獨立App,而是內置於京東和淘寶天貓的主頁入口。

「消費者一天可能要點2-3次外賣,而家電服飾日用品這些不可能天天下單。」李然認為,對平台而言,外賣就是天然的流量引擎。

比如,消費者想在京東下單外賣,需要經歷「京東 App→秒送→外賣」三級跳轉,中途很可能會被家電、護膚品、服飾種草。「過去只有想買家電數碼產品時想起打開京東,買衣服護膚品打開淘寶,但最近有了外賣之後打開這兩個app的頻率是過去的三倍。」市民王韻說。

補貼大戰難持續 生態耐力定勝負

然而,這場補貼狂歡背後暗藏隱憂。前不久,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會同中央社會工作部、中央網信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針對當前外賣行業競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約談京東、美團、餓了么等平台企業。

「外賣江湖的戰火,折射出電商巨頭對即時零售賽道和流量入口的爭奪。但補貼終會退潮,最終比拼的是生態體系的耐力。」李然指出,外賣生態涉及商家運營、騎手調度、用戶體驗等複雜環節,任何短板都可能影響全局。例如,京東外賣近期多次出現系統故障和訂單延遲;低價策略下,食品安全隱患也有可能浮出水面。

「即時零售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快速配送,但這也帶來了高昂的配送成本。」重慶工商大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發展中心研究員莫遠明認為,各平台在業務模式和服務內容上存在較高的同質化。大多數平台都提供類似的商品品類,如生鮮、食品、日用品等,且配送時效也相差無幾。這種同質化競爭,使得企業難以通過差異化優勢吸引用戶,只能通過價格戰等方式爭奪市場份額

而在價格方面,即時零售在價格方面與傳統電商相比,也存在明顯的劣勢。為了實現快速配送,即時零售需要在城市中建立多個前置倉,或者與線下門店緊密合作,這些都增加了大量的成本。

或許電商平台們這場圍繞「半小時生活圈」的競爭,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