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陪跑個體到企業培訓,我的IP陪跑之路,越走越寬了


大家好,我是Tina。


來繼續通過文章,分享我的自媒體創業生涯。


來說說最近在乾的事兒。



今天給江南布衣的全國經銷商做了小紅書的業務輔導培訓。



很難想像6年的時間,我從一名職場人,慢慢成長為一個自媒體人,然後成為超級個體,到最後一步步做到可以給企業做培訓。


感謝這個時代,給普通人以機會。


8年前我還是一名電視新聞記者,浙大新聞系畢業,不論是學校的培養還是職業的訓練,讓我有了比較好的內容力。


所以在做自媒體的時候,相對走得順利。


我第一年的目標是漲到2000粉,但實際的情況是,一年漲了10萬粉。


後面我開始了不斷攀升之路,粉絲不斷上漲。



同步我開始把我的專業產品化,推出了寫作營、閱讀營,這三年我又開始聚焦知識IP培訓,而從今年開始我的業務開始朝B端發展,我們開始接企業端的諮詢和輔導。



如果你也跟曾經的我一樣,有自己的專業積累,希望到互聯網上打造個人IP,


或者像我陪跑的很多企業和個人一樣,有自己的業務基本盤,那都請抓緊時間跑步入場。


在流量紅利漸消的當下,線上機會屬於這兩類人。



不論你有自己的專業,還是有自己的產品,打造個人IP,都是一種剛需。


線上內容營銷,自媒體賬號布局,對完全沒有定位和特長的普通人而言,可做可不做,做了也可能產生不了收益,因為他們沒有業務。


但是有自己的專業或產品的人來說,做線上布局,往往意味著一個人爆髮式崛起,一個企業起死回生、逆風翻盤。


以前企業是如何做生意的?


通過線下的經銷渠道、通過線下招商加盟;


小點的生意靠本地流量,比如開在繁華街邊的小店,他可能意識不到需要做線上化布局。


但,現在已經2025年了,流量的格局已經發生了徹底的變化。


流量在線上,誰把握了線上流量,誰就把握了企業的生死命脈。越是有線下實體業務的人,越應該往線上去布局。


可能還有一類老闆認為,我的業務只做本地流量,現在也不缺流量,所以我不需要做拋頭露臉做IP。



但是你可能忽視了一個點,那就是擁有一張電子名片,要比做多少次廣告都管用。


舉個我身邊的例子,有一次我去杭州參加線下課,有一個人做杭州本地保險生意做得非常好。


他分享了自己做IP後的收穫,他說做了賬號之後,通過他的賬號引流完成成交轉化的,其實是非常少的。


但是自從他做賬號之後,他的業務卻出現了翻倍的增長。


為什麼呢?


因為很多以前躺在微信裡面並不聯繫的人,開始看到他做賬號之後,主動跟他取得聯繫。


換位思考,如果你現在有保險需求,A有自己的保險賬號,每天都做保險內容的分享;B也做保險,但是沒有線上布局。


在同等情況下,你會更信任哪一個?


他分享說,他從不去主動打擾用戶,但是他一直堅持分享保險專業知識,他要讓用戶看到他一直在認真地做。


用戶在這一條條的視頻里能看到他的專業積累,信任在這一次次觸達中得以建立。


前段時間海爾的周雲傑爆火後,海爾的總裁高管們,是不是齊刷刷全部出來做賬號了?


未來,這是企業的標配,不論你是五百強,還是只是開了個路邊攤。



第三部分聊聊直播。


講個反認知的結論,我自從降低了公域直播頻率,高客單產品的銷售反而提升了非常多!


最近每天都有人報名我們的自媒體陪跑。



不是直播不好,直播一定是正確的戰略決策,是我以前的直播播錯了。


以前我的直播做得非常乾貨,大量的內容在教大家如何做。


這不是凡爾賽,而是自我反思。


從商業角度來說,這肯定不是正確的做法。


當大家在直播間獲得感特彆強,在直播間被一個個實操步驟緩解了焦慮之後,大家自然沒有付費的緊迫性。


對私域粉絲來說,這當然是好事,因為可以天天來蹭課;但是對於公域用戶來說,進來絕對懵,他們完全搞不明白你在講什麼。


因為公域推流絕大部分是純小白,如果直播內容已經深化到應該如何做,每一步的步驟是什麼,對公域用戶來說,這非常不友好。


所以,未來我還會做直播,需要再我調整好狀態之後,用新的方式來直播。


另外說一點,不做直播後,時間真的多出來好多!


因為以前我的每場直播內容都是不一樣的,每天都需要重新準備直播內容,而每天光做這件事就要花很多時間。


自從降低了直播頻率後,我下班變得很早,內容生產很快就能完成,我有了更多時間可以陪孩子。


昨天去接杭杭放學,他高興得不得了,畢竟媽媽接放學,這發生概率很低。



因為下班早,所以晚上有整塊的時間陪杭杭學習、閱讀,我發現只要用心陪孩子,他的進步太大了,學習進度飛快。


這是調整工作節奏後,另一個收穫。



另外,再談個非常深刻的感悟:去做真實剛需的生意。


這個太重要了。


在自媒體創作的這六年,感受是在時時變化的。


以前在風口和紅利期,非剛需的生意是可以做的,同樣很賺錢。


但是在經濟低迷期,我們做的生意必須真實剛需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最近說,我要把更多時間精力放在培養專業積累者專業型IP和創始人IP的打造上。


我會慢慢只聚焦在高客單。


因為對於普通人來說,自媒體真的是剛需嗎?這個需求是真實的嗎?


看似是,其實不見得。


大家都想做自媒體,但是大部分普通人就是看看,就是淺淺嘗試一下。


首先,他們付費意識不強;

其次,他們沒有基本盤,很難跑通變現;

再次,他們往往行動力一般。


而這三個結合在一起,那基本上是死局。


當然,這事也絕對不是簡單化等同於普通人做不了自媒體,而是那種既沒有付費意願,又沒有專業積累,又沒有產品,又玻璃心的人,做不了自媒體。


客戶是需要篩選的,這句話我真的是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真正領悟!徹底領悟。


很多看似簡單的道理,真正悟到,真的需要在實踐中,一步步趟出來。


好了,又是一篇碎碎念,隨時跟你分享我在自媒體運營過程中的思考和感受。


明天見。


我是Tina,全網70萬粉絲,3000+學員,熱愛心理學,有專門的心理學讀書營;熱愛寫作、熱愛分享,帶著學員閱讀寫作、做自媒體。


文末送福利!

福利來啦!

福利來啦!

福利來啦!


如果你也有意向打造超級個體,在互聯網上尋得破局,可以私信鏈接我本人,我會送你兩份資料:


①小紅書運營模式地圖(幫助你公域快速起號) ②知識付費sop流程圖(匯總我從0到7位數的步驟和打法)


記得私信:鏈接Tina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