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風口下,智能駕駛成為起飛的豬。國內供應鏈發展也十分迅猛,現在10萬級的車也能體驗智駕,那麼在未來,智能駕駛會達到什麼樣的狀態呢?答案是「車路協同」。
車端智能是基礎
現在帶智駕功能的車都有一定的硬體基礎做支撐,比如毫米波雷達、攝像頭、激光雷達、晶元等,通過這些硬體,可以採集車輛周圍的環境信息和信號燈狀態,並通過演算法讓系統決定採取什麼樣的策略。
路端協同彌補不足
路端協同是「車路雲一體化」的最大亮點,其實意思很簡單,就是除了在車上布置感知硬體外,在道路兩側也布置高清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數字道路基站等設備。這樣有個好處,可以提供連續無盲區的環境感知,彌補了單車智能的不足。
目前車路協同做到什麼程度了?
其實早在2016年,相關部門就發布了《推進「互聯網+」便捷交通促進智能交通發展的實施方案》,目前能做得還比較初級,可以把實時路況、紅綠燈狀態、綠波信號、事故信息等上傳給行駛的汽車,但是車與車之間的避讓和自動駕駛方面,還沒有實質性的應用。
寫在最後
智能駕駛與車路協同的深度融合,早晚會重構人、車、路的關係。那天來臨的話,可能就是l4級自動駕駛的落地之日,這一進程不僅需要技術創新,更需要政策法規、標準體系和社會認知的共同推進,我們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