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大棒下,最受傷的車企出現了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剛揮出,尚未嚇退「外敵」,卻先刺痛了自己。近日,擁有瑪莎拉蒂、Jeep等14個品牌的全球第四大車企斯泰蘭蒂斯突然宣布裁撤900名美國工人,關閉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家工廠,北美生產線陷入癱瘓。幾乎同一時間,捷豹路虎宣布暫停對美出口一個月,奧迪更是直接扣押3.7萬輛新車,拒絕交付給美國經銷商。

諷刺的是,墨西哥工廠的停工,讓美國工人丟了飯碗,歐洲豪車的斷供,已讓經銷商無貨可賣,而斯泰蘭蒂斯、捷豹路虎、奧迪們肯定不會默默承擔25%的成本,而是將其全部轉嫁到價格上。斯泰蘭蒂斯雖為歐洲血統,但生產布局高度依賴北美供應鏈。由美國提供技術與資本,加拿大供應鋁材與發動機,墨西哥組裝廉價零部件,需多次穿越邊境,才能完成噴漆、焊接、總裝,最終貼上「美國製造」的標籤。這種模式,讓其供應鏈直接暴露於關稅火力網之下。如今鬧劇一出,供應鏈碎片化成定局,北美工廠成本飆升,歐洲日本反制不斷,美國車企利潤暴跌,最終由消費者為天價車買單。

別以為美國自己能獨善其身!短短几日,美國三大股指全線收跌,標普500指數較今年2月高位下跌近19%,距離跌入熊市區間僅一步之遙。蘋果公司更是忙得焦頭爛額,股價四天暴跌23%,市值蒸發超5萬億人民幣。為規避關稅,蘋果3天緊急調派5架飛機,從印度和中國搶運iPhone飛往美國。但這只是權宜之計,一旦庫存耗盡,蘋果將面臨艱難抉擇:要麼自行消化成本,降低利潤率;要麼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讓iPhone價格飆升。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耐克身上。在關稅計划出台後,耐克股價跌到2018年以來的最低點,單日暴跌14.44%,關稅實施後,品牌方利潤率被壓縮至個位數,漲價成了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