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老人實測黑科技!杭州這款2.5公斤'鋼鐵衣'竟爬10樓如履平地

前言

陽春三月,杭州楊家牌樓社區上演科幻場景——70歲的廣場舞達人吳阿姨僅用15秒穿戴好特殊裝備,扶著樓梯扶手輕盈躍上三樓,轉身向圍觀群眾笑道:"現在去跳《最炫民族風》能連跳三場!"她身著的銀灰色裝置,正是近日火爆全網的"踏山AsExo-TK1000"外骨骼機器人。

智慧養老新突破:30秒穿脫的"第二骨骼"
這款由杭州智元研究院研發的助行裝備,在社區實測中展現出驚人性能。
2.5公斤的碳纖維骨架貼合人體曲線,AI感測系統實時捕捉肌肉運動,當69歲的湯子根老人邁步時,裝置精準釋放32N·m助力扭矩,相當於憑空多出個"電動髖關節"。


"就像有人托著腰往上推!"參與體驗的吳阿姨形容,原本酸軟的膝蓋在爬樓時突然變得輕快。研發負責人任敬偉揭秘核心技術:柔性電極貼片可監測6組肌群電信號,智能演算法0.2秒內完成步態預判,比人類神經反射還快3倍

萬億銀髮經濟的科技突圍
國家衛健委數據,我國60歲以上老人超2.9億,其中65%存在關節退行性病變。傳統助行器市場卻長期被笨重輪椅佔據,直到外骨骼技術突破——這種源自軍工的"可穿戴機器人"技術,如今在杭州完成民用轉化。

筆者現場實測發現,裝置在平地步態中保持靜默節能,一旦檢測到爬坡動作,電機即刻輸出澎湃助力。更令人稱道的是其經濟性,團隊透露量產成本控制在3000元以內,僅為進口產品1/10。這或許解釋了為何該設備在西湖區試點三天,就收到來自28個社區的團購諮詢。

■ 從養老院到物流園的雙向賦能
在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筆者目睹更震撼的應用場景。
搬山AsExo-QY1000腰部外骨骼讓68歲的李師傅輕鬆搬起30kg米袋,其智能手套能識別握持動作,通過仿生脊柱傳導80%負重。"以前搬兩袋麵粉就腰痛,現在能搬十袋!"老師傅興奮地展示

這項技術正在重塑多個行業。菜鳥物流試點數據顯示,穿戴外骨骼的分揀員日均搬運效率提升40%,腰肌勞損發生率下降72%。正如浙江大學機器人研究所陳教授所言:"這不是簡單的工具革新,而是重新定義了人類體能邊界。"

■ 科技向善的溫度與挑戰
當社區老人組團"打卡"寶石山時,我們看到了科技的溫度。但體驗者提出的改進建議同樣值得關注——81歲的張爺爺希望增加防抖設計,而從事園林工作的王阿姨則期待防水版本。對此研發團隊表示,第二代產品將引入北斗定位防跌倒系統,並開發模塊化擴展介面。


結尾

站在北山街眺望西湖,一群佩戴銀色裝置的老人正沿蘇堤健步而行。這個充滿未來感的畫面,恰是中國智慧養老的生動註腳。當科技創新真正讀懂銀髮族群的需求,那句"老有所樂"的承諾,正在杭州的春天裡綻放出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