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3 月 13 日消息,據央視網今日報道,上海市消保委已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就 106 簡訊簽名標註問題進行了深入溝通,並取得了積極共識。
近年來,106 簡訊平台已成為垃圾簡訊的主要發送源頭,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據上海市消保委調查數據顯示,76% 的消費者表示經常收到以「106」開頭的垃圾簡訊。
這些簡訊內容繁雜,且存在假冒或混淆簽名、設置消費陷阱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例如,部分簡訊假冒銀行、知名商家等名義,以「賬戶異常」「低利率貸款」「積分到期」等為誘餌,誘導消費者點擊鏈接,進而可能被不法商家套取個人信息、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甚至鏈接到釣魚網站給手機安裝木馬病毒。面對藏著坑害消費者的陷阱和黑洞的大量 106 垃圾簡訊,到底應該怎麼辦?上海市消保委做了專項調查:
21% 的消費者希望監管部門加強監管;
17% 的消費者認為運營商應該加強審核;
12% 的消費者表示會屏蔽所有 106 簡訊或關鍵詞屏蔽;
48% 的消費者建議在簡訊中強制標註內容提供者真實名稱。
IT之家從報道獲悉,為解決 106 簡訊亂象問題,上海市消保委自 2023 年起持續關注並積極推動相關工作。近期,上海市消保委與三大運營商總部在多輪訴前溝通後達成了共識。
上海市消保委的關於「發送 106 簡訊時主動標註內容提供者實名」要求得到了三大運營商的積極回應,他們均承諾:對於有歧義或無法清晰標識簡訊內容提供者的簽名,將使用簡訊內容提供者的規範企業名稱(內容提供者實名)進行標註。
此外,三大運營商還承諾了多項改進措施。
中國移動表示,將嚴格審核企業資質,包括備案證明、相關責任人等信息,確保責任可追溯;並初步建立企業簽名合規資料庫,面向廣大消費者提供精準「簡訊免打擾」服務。
中國聯通表示,將通過數字化技術校驗簽名登記與實際發送的一致性,上線埠「先登記,後發送」的系統級鑒權管控模式,嚴格審核並登記接入客戶的資質證照文件,同時強化數字化運營能力並引入 AI 技術。
中國電信則表示,將強制要求企業進行簡訊簽名及實名制信息登記,建立簡訊內容動態巡查機制,對不包含退訂方式的簡訊內容「零容忍」,並採取主埠降速、關停等處置措施。
上海市消保委表示,希望三大運營商能夠加快推進標註規範企業名稱的相關工作,並確保在 2025 年 6 月底前完成對所有有歧義或無法準確識別的簽名的規範使用。同時,上海市消保委也將與三大運營商建立相關溝通協調機制,及時了解工作進展和存在的問題,共同推動 106 簡訊領域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