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全球晶元行業而言,近兩年的起伏讓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
從中美科技競爭、供應鏈波動,到各國政策扶持,還有市場周期的逆轉,這些多重因素疊加,直接推動了韓國與中國這兩大晶元出口國之間的博弈。
韓國前兩個月取得197億美元晶元出口規模,那中國的出口規模是多少呢?
一、背景回顧
晶元產業在過去幾年裡經歷了過山車一般的走勢,前期受國際環境和疫情衝擊,需求下滑、產能收緊,整個行業一度陷入震蕩。
隨著全球經濟復甦,加之遠程辦公、雲計算等需求爆炸,晶元再度攀升成為「硬通貨」。
相對來看,韓國在存儲晶元等高端領域佔據主導地位,三星、SK海力士持續貢獻了強勁出口數字;而中國則依賴於本土消費市場以及政策扶持,正努力完善國產替代。
韓國在2025年開年兩個月晶元的出口規模為197億美元,這體現了消費電子及數據中心需求的回暖,也反映出韓國在高端技術和國際客戶關係層面的綜合優勢。
而韓國在2024年一整年時間裡晶元出口額創下了歷史新高,達到了6838億美元的新紀錄。
當然,近幾年中國也在拓寬技術能力和市場份額,國產替代趨勢正在從低端向中高端滲透。
同時中美之間的科技競爭加劇,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中國晶元自給率提升,各類封鎖與反封鎖手段都加劇了格局的演變。
二、韓國晶元出口表現
之所以韓國能在2025年前兩個月交出197億美元的出口成績單,關鍵在於存儲晶元市場的階段性回暖以及技術實力的持續積累。
全球大廠對於韓國晶元的依賴度依舊很高。
高端存儲晶元在智能手機、數據中心、汽車電子等領域中的需求快速拉升,讓韓國廠商在國際市場擁有極強的隨行就市能力。
與此同時,韓國在出口市場中仍然倚重中國、美國等主要消費大國,密集的產業鏈配合使韓國晶元企業「從技術到產能」一條龍銜接順暢。
但別以為順風順水就意味著高枕無憂,韓國要想繼續保持領先,就必須在尖端製程和前沿技術上不斷衝刺。
畢竟記憶體晶元只是半導體的一個細分領域,若其他國家在更先進的晶元設計、晶圓製造上實現突破,一旦供應鏈洗牌,韓國領先位置也可能受到衝擊。
三、中國晶元出口表現
再看中國,去年我國的晶元出口額足足達到了1.14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1595億美元。
雖說暫時還無法與韓國的高端存儲晶元產業形成「硬碰硬」單點競爭,但這兩年中國對進口集成電路的依賴程度正逐步降低。
2023年前6個月,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量同比下降18.5%,這主要是因為國內晶元自研能力穩步提升,在工業控制、數據採集和特定領域的晶元上,國產替代的比例逐漸提高。
當然,中國晶元產業的快速發展也離不開國家和地方層面的政策扶持,這些扶持政策為科技研發、人才培養和產業升級提供了難得的窗口期。
不過中國要想從中低端市場邁向高端領域,還需要解決核心技術、知識產權以及國際供應鏈協同等一系列挑戰。
尤其在技術封鎖日益嚴峻的環境下,中國更需要在自主創新和全球協作中找到平衡點。
四、差距背後的核心因素
究其根本,韓國與中國的晶元出口差距既源於技術積澱的深淺不一,也離不開國際產業鏈分工的差異。
韓國品牌多年來在製程工藝上廣泛布局,積累了足夠的專利與經驗,一下子佔領了高端存儲晶元市場的「制高點」。
中國則起步稍晚,但憑藉龐大的內需市場和政策紅利,正在完成從低端製造到中高端設計製造的進階。
市場需求結構也十分重要,韓國晶元更看重全球大客戶訂單,主要服務消費電子、雲計算以及5G、AI等前沿應用。
反觀中國晶元更多地植根於本土需求和政策規劃,先在部分細分行業中佔據領先成為一大策略。
在全球重構的大環境下,這兩種模式暫時並行,而能否出現交叉點還要看下一輪技術迭代的深度與速度。
五、未來發展與展望
短期內,中韓晶元出口仍有相當差距,但長期看,這個差距未必牢不可破。
從行業前景來看,半導體產業仍處於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中國若能始終保持對晶元技術突圍的熱情,加速完善本土化、供應鏈建設和人才儲備,未來在中高端領域收穫更多市場份額並非難事。
對韓國而言,即便目前出口風頭強勁,也要居安思危,繼續在前沿製程和研發力方面做深做透。
在這樣一個國際競爭空前激烈的賽道中,只有掌握核心技術命脈、滿足持續增長的全球需求,才能確保領先地位不被動搖。
結語
回到最初的問題,韓國前兩月晶元出口達197億美元,而中國晶元出口與其依舊存在不小的差距,這只是眼前格局的真實寫照。
站在全球晶元產業的長周期視角,我們或許更該思考的是如何在通往高端製程的征途中不斷縮小差距、擴大合作,甚至共同應對未來需求的無限可能。
畢竟在這個高速迭代的時代,技術突破和市場需求才是左右雙方格局的關鍵變數。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