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也被「卡脖子」?日本產品把生產線搬走,國產空調不能用了?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光之翼

編輯|t


引言

如今想要熬過炙熱的夏天,似乎人們早已離不開空調了,甚至還會懷疑,在多年前沒有空調的時候,我們是如何熬過一整個夏天的。

印度常有人被熱死當下,隨著日本把空調生產線搬走,有人一度生出這樣的疑問:中國的空調企業不少產品用的都是日本產的壓縮機,咱們的空調是否也會被人卡脖子呢?國內的空調企業要是被日本斷了壓縮機供應,還能造出來好的空調嗎?

事實情況究竟如何,還得從松下搬離生產線說起。

(松下工廠)

一、松下撤走廣州部分生產線

松下空調與我國企業合作超過了30年,無論是壓縮機還是空調的生產,多年來在國內的產量都很大。

數據顯示,銷往日本國內的松下空調,九成以上都是在廣州的合資工廠生產的。

只有少量的高端型號產品,是在日本國內生產的。

有意思的是,松下在我國生產的空調,絕大多數又內銷回日本了。

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國內市場很少看到松下空調的緣故。

而且從價格上來說,松下的產品相比國內同類型的空調,高出了近1000元左右。

從去年夏天開始至今,松下系統籌劃,要把在廣州的部分生產線,搬回到日本國內的滋賀縣

(空調線下市場)

這一搬離計劃全部落實後,松下在本國的生產份額,將從原來的10%提升到40%。

為什麼要突然搬走,松下是從供應鏈、效率、就業等多方面考慮的。

首先從供應鏈來看,由於近年來我國和美國貿易摩擦不斷,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空調生產供應鏈的穩定。

松下為了穩定日本國內的銷售市場,才決定把近一半的生產線搬回國內。

其次,將生產線搬回國內,也能提高未來的生產和運營效率。

由於松下大部分的產品都是在本國銷售的。

在廣州生產的話,產品從下線到運輸再到銷售,時間周期都會比較長,相應的成本也會更高。

而搬回國內後,生產到交付的時間周期只有此前的十分之一。

最後,將生產線搬回日本國內,也有就業的考慮。

(海爾空調生產線)

此次搬離,松下將工廠設在了滋賀縣等地。

這對當地政府來說,可以提高一定的就業率。

留在廣州的生產線,未來則主要生產普通型號產品。

面向的市場,也主要是我國以及國際上的其他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松下空調此前在我國最高的年銷量,也只有三百多萬台。

近年來隨著國產品牌不斷普及,包括松下在內的日系空調,在我國的市場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然而就是這麼少的銷量,隨著松下將部分生產線搬走,卻讓國內出現了一種聲音。

有人認為國產的空調從此就活不下去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聲音?是因為跟空調的壓縮機有關。

(空調壓縮機)

二、格力掌握他國核心科技

還在2018年,格力的市場份額就超過了35%,妥妥的市場第一。

然而,格力的部分產品,內部所用壓縮機卻是日本產的。

2022年夏天,有網友表示,格力的一款空調產品,所用壓縮機是松下的產品。

媒體後來經過調查發現,網友所說的是格力的雲錦2系列產品。

其內部裝配的壓縮機產品,正是松下在廣州的工廠生產的。

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松下和我國企業的合資工廠生產的。

另一方面,格力多年來的宣傳中,又一再表示自己掌握了核心科技。

這種反差的情況,自然會讓大眾感到疑惑。

(關於格力所用壓縮機的網上爆料)

格力畢竟是國內空調市場的龍頭,連格力都在用外國的設備,其他的空調不就更是如此了嘛。

這樣的看法既對又不對。

三、國產空調確實在用國外壓縮機

壓縮機是空調的核心部件,空調一多半的工作原理,都是靠它來完成。

相比空調的其他部分,壓縮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國產的空調,確實使用了外國產品,而且大部分都是日系產品。

先來說格力空調,此前被網友爆料的,正是萬寶壓縮機(與松下的合資產品)。

除此之外,格力的其他產品,還在使用海立日立壓縮機,以及華菱三菱壓縮機。

海立公司位於上海,是跟日本的日立合資企業

華菱則位於廣州,其中的日資企業是三菱。

因此這些產品,都屬於中日合資產品。

格力的一些高端空調,還會裝配使用原裝進口的日系壓縮機。

大家所熟知的美的,市場份額在2018年超過25%。

市場佔有率龐大,不過美的沒有自主化壓縮機,產品皆為合資企業製造。

他家使用的壓縮機,多數為美芝壓縮機。

(美芝壓縮機)

聽名字就能猜出來,這是和日本東芝的合資企業。

美芝創立於1995年,由美的控股,東芝帶技術參股方式運營。

因此美的空調的大部分壓縮機,使用的都是該合資企業的產品。

除了使用美芝壓縮機外,美的的中高端空調,也在使用東芝的原裝壓縮機。

此外,松下、三洋谷輪等日本企業的壓縮機,美的空調設備也在使用。

國內另外一家大的空調品牌海爾,市場佔有率超過了10%。

不過,海爾所用的壓縮機,同樣是原裝進口或者是合資產品。

主要使用的為美芝壓縮機,三菱以及海立的產品也在用。

除日系產品外,海爾的一部分空調中,還在使用法國和巴西的產品。

截至目前,國內空調市場的格局,由以上三大品牌把持七成以上份額。

(空調市場份額)

剩下的,由別的品牌瓜分。

那些市場份額較少的品牌,企業就更不會去研發自主化的壓縮機了。

比如志高海信等產品,所用的壓縮機也都是合資產品。

只有一些更小的不知名品牌,出於成本考慮,才會使用國產化的壓縮機。

也就是說,我們其實有自己的壓縮機產品。

四、唯一的自主化產品

雖然格力被吐槽使用日本產的壓縮機,但是在國內一眾空調企業中,格力是唯一擁有自主化壓縮機產品的企業。

凌達壓縮機,正是其自家的產品。

除了自用,其他企業也在大規模使用。

由於格力的銷量在國內最高,因此大部分產品還是格力自己使用了。

相比於國外產品與合資品牌,凌達壓縮機主要是內銷。

直到2022年,格力控股的企業,才打算在印度建立壓縮機工廠。

目前,除了凌達這一個品牌外,其餘在國內生產的壓縮機,基本都是合資產品。

就連凌達壓縮機本身,當年起步也是和日立合資改建而來的。

(凌達壓縮機)

後來凌達壓縮機被格力收入麾下,技術自主化的發展才一步步開始。

有人隨之就會產生新的疑惑,既然我們有自主化的產品,為何企業不大規模使用呢?

這就得說到壓縮機的品質以及空調的佔有率了。

五、國字型大小產品提高了空調普及

壓縮機市場,日本的產品佔據半壁江山。

此外,美國的產品市場份額也很大。

比如在蘇州,還有一家美系壓縮機產品的工廠。

美日產品分量之所以很重,是因為他們在空調領域發展早。

比如說日本,壓縮機的技術掌握很多,多年市場檢驗品質也有保障。

所以,日系產品的信譽度和口碑,都早早確立下來了。

中高端的空調產品,基本上用的都是日系壓縮機。

對比之下,我國自主化的壓縮機在上世紀90年代才起步發展。

技術上存在差距,市場上的認可度也不高。

如此一來,我們的產品基本上只能面向國內市場。

而且相對來說,由於技術上和日系產品存在一定差距,產品也都裝配在了中低端的空調設備上。

這從零售市場的空調價格就能看出端倪來。

市面上凡是賣得貴的中高端空調產品,所用壓縮機要麼是原裝進口,要麼是合資產品。

面向更大市場的普通空調產品,使用的都是國產品牌。

看起來確實有差距,但國內近10年來空調之所以能快速普及,正是歸功於國產壓縮機的大規模使用。

在這個過程中,國產壓縮機的口碑乃至技術,也在一點點積累中。

有人又要問了,既然國內的空調市場如此龐大,為何企業不去研發自己的產品呢?

(國內壓縮機產能)

六、3億台的市場早已成熟

空調市場很大,但也是一個極其成熟的產業。

從技術到批量生產,任何環節早已不存在堵點。

只要有資金投入,無論是自主品牌還是合資,都能進入這一行業。

空調企業要想生存,只能去拼市場和銷售。

畢竟從技術上來說,目前的空調技術已近乎完美,基本上沒有顛覆性突破的可能了。

要想取得顛覆性的突破,研發上勢必要投入更多的資金。

然而企業是要盈利和生存的,不只是為了技術上的研發。

綜合各種情況,企業寧可合資生產,也不願意花大錢投入到周期長、風險高的技術研發中。

畢竟,大量成熟的壓縮機產品和技術都能使用,企業考慮的是如何佔領更多的市場。

截止到2023年,國內壓縮機的產量已經超過了3億台。

這已經是一個極其龐大的產業,而且市場成熟化很高。

比如海里電器在南昌的工廠,僅用7秒鐘就能組裝一台壓縮機。

(國內壓縮機銷量)

結語

至於有人擔心,日本的生產線撤走,會不會造成卡脖子的局面,這也是多餘的。

雖然我們只有一款自主化的壓縮機產品,但是其市場和銷量都已經排在了世界第二。

假設未來國外產品進不來,我們自己的壓縮機產品,也能滿足使用。

再者,合資產品經過在國內的多年發展,我們在不斷生產中,也掌握了大量的技術。

換言之如果技術撤走了,我們通過多年來積累的技術,也能打造出新的產品來。

所以,空調被卡脖子的現象不可能被出現。

非要說卡脖子的話,那就是接下來我們要不斷打造更高品質的產品,該去佔領高端市場了。

參考資料

[1]於昊.產銷規模達到3億量級!空調壓縮機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怎麼走?[J].電器,2023,(08):6-9.

[2]格力電器持股公司擬赴印度投資建設空調壓縮機廠.中國新聞網.2022-05-05

[3]全國經濟媒體看江西丨江西挺起工業經濟「硬脊樑」.經濟晚報.2024-06-04

[4]國產空調的壓縮機是國產的嗎?.中國製冷網.2021-12-16

[5]揭秘!市面上十幾種各品牌空調用壓縮機、風機、閥門等都是什麼品牌的?.製冷網.2024-06-11

#長文創作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