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時代最大的悲哀:發展了十年,內燃機滲透率還有78%!

一種聲音,是買油車的消費者都是「老古董」,不懂得與時俱進。

這是一種挑撥市場正常發展、製造對立面的低級手段,所謂的「買油車的成為了少數」,充滿了歧義。

截止到今年3月,乘聯會數據顯示,在1-3月的零售量方面,hev(純電動車)的累計零售量只有177.7萬,而phev、燃油車的累積銷量則為380萬。

和傳統的統計方式完全不同,傳統的統計方式,是把綠牌車歸類為新能源,藍牌車歸為傳統燃油車。因為綠牌車不需要繳納購置稅,藍牌車需要繳納購置稅。

統計方式可以這樣,但產品類別這麼統計卻不太合理。

phev的確是綠牌車,但依然需要內燃機來推動,甚至內燃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也需要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

一台純電續航50km的新能源車,絕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燒油,更加依賴內燃機。

有人說,燃油車成為了過去,且不說這一說法是否誇大,單單從市場佔有率上來說,4月份的預期滲透率在45%左右,買燃油車的用戶群體依然還有55%。

應該說,至少截止到4月底,買電車的依然是少部分。

不可置否的是,45%的「電車消費者」,有很大一部分其實還是需要內燃機的支持,數據顯示,1-3月份的新能源銷量中。

沒有發動機的純電動車累計銷量為103萬台,而裝著發動機的車輛,累計銷量則為380萬!

內燃機的佔有率,依然高達78%,所以我不能理解為何有如此一大群人在唱衰內燃機,內燃機的發展一直都是推動乘用車快速前行的重要板塊。

沒有內燃機的產品,其實是很難被用戶接受的。

1-3月,累計銷售的483萬台乘用車中,只有103萬台是純電動車,內燃機的價值有多重要不用多說。以phev車型為例,結構組成就是內燃機、電池、電機三大板塊,雖然有電池包,但基本上容量都不大,理論上能跑100km左右,可以當成是一台短距離出行的ev小電車,但在冬季、長途、滿載出行情況下,內燃機依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

如果重新劃分對新能源的定義,今天的新能源市場佔有率可能只有22%左右。

但國內對新能源的統計標準卻並不是如此,一個重要的考量標準是純電續航是否達到了一定公里數,達到了就可以被界定為新能源車。

這沒有反駁的必要。

我想說的是,油車之所以是油車,是因為有一個非常紮實、穩定、耐用的內燃機,phev、reev這兩類產品之所以可以快速成長,側重點不是電池包、電池,而是很多人不屑的、需要加油的、不環保的內燃機。

所以,本質上來說拒絕內燃機是一種吃飯砸鍋的行為。

油車的屬性是做到極致的可靠、穩定、耐用性,phev是兼顧了油車的可靠,吸收了電機、電池的節能、加速特性,純電動車則是純粹的新能源車,擁有經濟、娛樂屬性。

即便是年底,新能源銷量突破50%,也完全沒有必要唱衰油車,因為油車作為最紮實的工具,還會被大量用戶選擇,只是個人需要而已,沒有貴賤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