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公眾號:「范特科技」
2023年10月23日,以「智聯世界 融合賦能」為主題的2023世界物聯網博覽會在全國唯一的國家感測網創新示範區江蘇省無錫市落下帷幕,大會由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無錫市人民政府承辦,圍繞「打造世界級物聯網產業集群」和「物聯網賦能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兩條主線開展了47場活動。
無錫高新區融媒體中心全面介紹了此次大會,並在無錫高新區(新吳區)工信局的牽頭和支持下,以《范特科技:AIXAR,打通「模型-行動」的最後一公里》為題,對無錫物聯網領域表現突出的科技企業范特科技進行了專題重點報道。無錫高新區《創見》雜誌刊登了此篇文章,雜誌被分發到大會主會場、6個高新區分論壇,同時被寄送給政府相關部門閱覽。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報道原文:
隨著ChatGPT的爆火,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突飛猛進,日益成為炙手可熱的「風口點」和催生產業變革的「動力源」。大模型技術指的是使用大規模的神經網路模型,基於語言的交互來完成各類人工智慧任務的技術。
在國內,不僅阿里、百度等大廠紛紛布局這一新賽道,大量創業者也瞄準了垂直大模型。據統計,國內已有11家大模型陸續通過《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備案。
江蘇范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范特科技)也是一家專註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創業公司,2021年在無錫高新區成立。范特科技秉承「科技賦能業務」理念,以大模型為基礎的MaaS(Model as a Service)為核心,通過AR方式打通「模型-行動」的最後一公里,已賦能應急、公安、金融、文旅、城市運營等多個行業,協助客戶實現數智化轉型。
入局AI
過去的十年對於人工智慧領域來說是一個令人激動的階段。2013年,計算機視覺研究領域掀起了轉向神經網路方向的熱潮,許多人認為這一年是深度學習真正開始起飛的一座分水嶺。2016年,谷歌的AlphaGo擊敗了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可謂是人工智慧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2017年,Transformer架構問世,為生成式人工智慧取得突破性進展奠定了基礎。今天,這一領域已經從深度學習潛力的初步探索進入到一個爆炸性發展的階段。
范特科技的創始團隊成員是AI行業的「老兵」,大都來自索尼中國、戴爾中國、曠視科技、雲從科技等頭部科技企業,平均行業工作經驗5年以上,從NLP、CV、ASR,再到最近的Transformer、大模型等,范特科技創始團隊幾乎經歷過AI行業的每一次重大革命。
作為親歷者,范特科技核心團隊深切認識到AI行業的弊端,比如過度定製化、持續虧損、通用性和可複製性不強等問題。同時,隨著數字中國以及LLM(大型語言模型)的出現,團隊看到了AGI(通用人工智慧)實現的可能性。正是基於對於行業的認知,以及對於技術、場景的充分理解,2021年,創始團隊來到無錫,創建了江蘇范特科技有限公司。
如今,范特科技也身處大模型浪潮之中,范特科技CEO吳聖陽坦言,能否將大模型技術能力的利好轉化為對公司的利好取決於公司在大模型時代中如何選擇自己的定位。事實上,為了在快速變革的AI行業中立穩腳跟,范特科技成立三年來,已歷經三次重大戰略調整。
2021年成立之初,吳聖陽清楚AI公司是眾所周知的燒錢大戶,要破解盈利難題,公司必須建立一個正向的經濟模型,因此團隊決定選擇以金融行業切入。彼時,金融科技正蓬勃發展,成立當年,范特科技營收過億,實現盈利。
但數字化變革的腳步從未停歇,大環境也瞬息萬變,2022年,吳聖陽注意到國家正提倡讓元宇宙成為實現數字化轉型的新一代工具。於是,范特科技瞄準了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之間的最佳連接橋樑-AR,這一年,企業戰略方向增加AR板塊。大模型出現後,今年范特科技又迅速調整業務重心和戰略方向,著力於垂直行業大模型的研發及應用。這三次順勢而為的戰略布局,讓范特科技創下了一年完成三輪近億元融資的矚目成績。據悉,公司目前已經開啟了上市進程,初步預計將在三年內完成科創板上市。
MaaS引領未來
「大模型無處不在、MaaS引領未來」,打開范特科技官網的「核心技術」子頁面,可以看到這樣一行字。當大模型開始引領新一代的AI浪潮,MaaS成為了范特科技新的技術底座。MaaS(模型即服務),是指將機器學習模型封裝成可調用的雲服務,通過雲計算平台提供給用戶使用。
有人認為「大模型是人工智慧創業公司的機會」,但在范特科技核心團隊看來,大模型的基礎層由於受到算力限制,國內有資金實力在這方面做底層技術實踐的不會超過三家,更多的機會將在應用層中體現。
正如當年的AI一樣,人臉識別、物體識別等都有完善的開源底層,只有真正能落地且能形成自己獨有的行業級演算法的企業才能脫穎而出。上一個時代出現了抓住場景完成落地的「AI四小龍」,同樣,在大模型時代,率先完成場景級大模型和演算法的落地,才有可能成為大模型時代應用層的「四小龍」企業。
那麼在應用層,范特科技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路徑?「首先要知道,無論OpenAI的ChatGPT還是Midjourney,基本的核心客戶都是toC端,且這些應用都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語料庫沒有及時更新、缺乏具體細分場景的數據、缺乏私有化處理等。以上屬性導致了ChatGPT更適合做一個「啟發式」助手,適合toC端的場景應用,但不適合toB、toG的端到端解決客戶場景問題。」吳聖陽解釋道。
而toB、toG的端到端場景中缺少的部分就是范特科技所在的意義和定位,即在初期通過整合數據、多模態模型、場景方案完成客戶端到端的問題解決方案;在中後期,通過發展成為以MaaS為營收核心賦能行業客戶的泛元宇宙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
依託自主核心技術,范特科技基於大模型MaaS平台,將多年積澱的AI、CV、交互、感知能力與AR技術融合,獨立研發了面向產業元宇宙的平台級應用-智能化AIxAR中台「萬象」,為B端及G端用戶的全棧元宇宙應用需求提供通用型基礎設施。今年4月,公司的2023年第一季度內部新品發布會上,范特科技共發布了萬象視圖匯聚平台、AR實景匯聚解析大數據實戰平台、AR實景中台、FanSpace元宇宙平台等9款新品。
深度的行業認知和行業級數據積累,加之高度的產品化及較強的落地能力使范特科技成功構築起自己獨特的護城河。目前,范特科技客戶已覆蓋聯想集團、五大國有銀行、民航華東空管局等知名企事業單位。
實現物聯網與AI的雙飛輪效應
AI界知名人士陸奇博士認為,任何複雜的體系其本質都是「信息一模型-行動」三位一體的系統組合,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也不例外。吳聖陽也認為,無論是前段時間火熱的元宇宙,還是現在大模型帶火的AI Agent,亦是圍繞「感知」「認知」「執行」三大部分,世界的運行規律即是如此。
在這套原理下,范特科技所做的事情正是利用大模型為代表的「AI」的能力來完成「感知」和「認知」的關係部分,再利用「AR」來實現最後一公里的「執行」落地。
當然,「執行」環節並非只有AR,物聯網也是其中關鍵的一部分,所有的AI終局都要完成數字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雙向反饋,而物聯網就是這個「反饋」的核心媒介。同時,隨著范特科技業務的縱深發展,物聯網也在不斷對線上模型進行優化,最終將實現雙飛輪效應。
范特科技已經在多個行業完成了物聯網和AI能力的完美結合。例如,在虹橋機場的智慧塔台項目,范特科技利用AI視覺的能力,結合線下的物聯網感知,實現了飛機起降落以及停機坪的防入侵智慧管理;在黑龍江的雞西煤礦,范特科技通過AR智能頭盔,結合客戶現有的物聯網硬體感知能力,通過採用工作流編撰以及遠程協助、凍屏等多種方式,實現了在煤礦領域的智慧管理。
回望來路,范特科技逐步成長和業務開拓的過程中,無錫高新區始終扮演著服務者角色。2021年范特科技落戶後,無錫高新區相關部門都第一時間和企業建立了直接或者間接的溝通渠道,並在項目申報、資質獲取、政府優惠政策解讀及申報等方面積極給予協調和支持。此外,在金融方面,國聯新創以及新投集團,先後對范特科技進行了天使輪和A輪的股權投資支持。
范特科技CEO吳聖陽
吳聖陽表示:「無錫高新區給范特科技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儲備、良好的辦公環境等各項支持,在無錫高新區的幫助下,范特科技必將矢志不渝,奮力前行,用更高質量的大模型產品,為中國的數字化進程及科技強國建設貢獻企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