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瘋狂、不成活,李斌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賈躍亭?

9月21日在上海舉辦的「NIO IN 2023蔚來創新科技日」活動,可以說是年度信息量最大、關注度最高的一場汽車發布會。在這次發布會上,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不僅發布了備受關注的NIO Phone智能手機,而且還一口氣帶來了激光雷達主控晶元「楊戩」、「天樞SkyOS」智能汽車操作系統、NIO Link全景移動互聯技術、NOP+增強領航輔助駕駛功能等全棧自研技術。

據悉,「蔚來技術全棧」包括了12項全棧技術及行動,即晶元以及車載智能硬體、電池系統、電驅系統、車輛工程、操作系統、移動互聯、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慧能源、智能製造、人工智慧、全球數字運營等12個關鍵技術領域,將滿足蔚來在智能、電動、汽車,產品、服務、社區,多品牌、多平台、多區域三個維度九大要素研發的需求。

「何小鵬(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也託人帶個話,讓我不要投這麼多錢了,省著點花。」在發布會上,李斌直面回應了外界關注蔚來太過燒錢的問題,「我們非常清楚自己的業務邊界在哪裡,未來也只會專註把精力放在研發、充電基礎設施和服務用戶上,不會進入到與智能電動汽車沒有什麼關係領域。」

他直言:「但在我們認為值得投入的方面,特別是對短期、中期、長期都有意義的事,我們就堅決投入;如果過於長期,我們確實兼顧不到,只能忍痛捨棄。」

據悉,蔚來今年第二季度的研發費用為33.4億元,已連續三個季度突破30億元,同比增長55.6%。「目前,公司的研發團隊已經超過1.1萬人,已經獲得了7300餘項專利,這也是蔚來全棧技術壯大的關鍵支撐。現在我們的研發費用大概佔到了總營收的20%,我認為這是我們可以承擔的。」

李斌回應得雲淡風輕,但網友們卻炸開了鍋。

有人認為,蔚來一定會成長為一家非常偉大的企業,有夢想,目標明確,行動力強;但也有不少人認為,蔚來攤子鋪得太大,燒錢太快,可能會成為下一個賈躍亭。

不偉大,毋寧死?這是不是李斌內心的真實想法呢,可能外人永遠無法得知。但作為一個連續創業者,他比我們任何人都更知道創業者的邊界在哪裡,也更知道如何管理、運營一個企業。

我認識李斌已經十幾年了,見證他從易車、易鑫再到蔚來的一次次蛻變,並因為眼光獨到,一度被稱為「出行教父」。這個看起來和尋常人沒有太大差別的男人,身體里似乎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希望能夠做一些跟別人不一樣的事情。而其過往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也讓他對自己有更大的信心和篤定。

所以,教李斌如何做企業?大可不必。

當然,這並不是李斌帶領的蔚來汽車就一定會成功。畢竟,市場風起雲湧、大浪淘沙,有太多不確定因素。當下,哪怕強如BBA,大如豐田、大眾,也不敢說自己已經拿到了下一階段的「入場券」,何況蔚來這樣一個年銷還不到20萬輛的新品牌。

「汽車是一場長線投資,蔚來的底層邏輯是用『研發投入換取長期毛利』。」李斌在發布會上多次重複這句話。

事實上,我是認同這一邏輯的。如果只是盯著眼前的利潤和銷量,那麼新勢力相比傳統車企毫無勝算。新勢力之所以能在傳統車企中脫穎而出,就是敢於創新,給用戶提供了更多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現在,很多人看好理想,唱衰蔚來和小鵬。原因很簡單,就是理想銷量高、毛利好。但如果單純比銷量和毛利,理想還不及豐田和大眾的千分之一,有什麼值得大勢宣揚的呢?

如果要評價蔚小理,我認為只有一個指標——那就是誰的護城河更深,誰才更有機會笑到最後。

顯然,理想的護城河是李想本人對於市場和用戶需求的敏感度,是其強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小鵬的護城河在於其對於智能化領域不遺餘力的持續投入和領先性;那蔚來的護城河是什麼呢?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蔚來的護城河是服務。但這並非全部。蔚來在充換電方面的布局和投入也可以說已經遙遙領先,同時在研發和設計上,雖然不如小鵬那麼標籤鮮明,但也有自己的優勢所在。比如,想必大家都能認同,蔚來的審美是在線的。

而審美水平,正是研發和設計能力的體現。

「總說我們服務好,感覺好像蔚來的技術投入不太夠。」李斌在科技日上也公開對這個問題進行澄清,「蔚來沒有CTO,蔚來的CTO就是我,我是公司研發負責人。此次蔚來舉辦科技日的原因,就是要展示蔚來在技術方面的布局。」

而當天發布的信息,確實也足夠重磅。除了關注度極高、而且風評還不錯的NIO Phone,無論是激光雷達主控晶元「楊戩」,還是「天樞SkyOS」智能汽車操作系統和NIO Link全景移動互聯技術等,每一項都值得單獨開個發布會了。

全部放在一起來個「王炸」,從目前看可能不一定是最優解——蔚來的「技術人設」有沒有立起來我還不敢確認,但外界擔憂蔚來燒錢太多的聲音倒是多了起來。

「楊戩這款晶元的功耗將降低50%,點雲的處理的延時優化30%,每秒點雲處理能力達到8mpoint。在成本方面,可使蔚來單車激光雷達成本下降數百元,基本上一年就可收回研發成本。」正如李斌所說的,蔚來搞晶元不是為了先進而先進,提升性能的同時,降低成本是最重要的考慮,所以蔚來是用近期的研發投入換長期的毛利。

在我看來,這確實是一筆挺划算的投資:「楊戩」一方面可以減少被「卡脖子」,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第三還可以提升性能,蔚來目前賬上還趴著幾百億,還不到缺錢的時候,這麼「一舉三得」的事情何樂而不為?

我們為吉利自研晶元叫好,我們為華為自研晶元歡呼,為什麼到了蔚來這裡,就變成負面評價呢?

李斌在採訪時再三表示:「業務邊界是每個企業的創始人、CEO都在謹慎管理的一件事。如果從我自己經歷的角度來講,我還是非常專註做一個公司的,做蔚來我還是非常專註的管理業務的邊界,在取和舍,在進攻和防守之間,有一些選取,它不完全是一個特別理性的事情,取決於你到底用多長的時間維度來評估你的戰略。」

所以,與其說李斌在「向死而生」,不如說他確實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至於結果如何,確實只能交給時間來評判。

但我想,在當下中國政治和經濟環境充滿如此多不確定因素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個願意在研發上砸入重金的企業,我們都應該給與更多的寬容和鼓勵。因為,他們的每一次努力和嘗試,都讓消費者可以享受更多「科技平權」帶來的好處。

所以,停止鍵盤俠式的冷嘲熱諷吧。無論成敗,中國汽車人都值得我們點個贊——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