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孫奇茹
作為人工智慧時代的新型基礎設施,AI(人工智慧)算力中心已成為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重要技術「底座」。9月15日,由市區兩級共同支持的北京市人工智慧公共算力平台在中關村科學城啟動。不久前,北京首個市場化人工智慧算力平台——京西智穀人工智慧計算中心也已在中關村門頭溝園投入運營,如今已為數十家北京研發機構、企業提供普惠算力。
北京市人工智慧公共算力平台在中關村科學城啟動
駕駛座空無一人,一輛小巧的白色無人巡檢車在路面上行駛過後,路面上的板塊斷裂等問題就立刻顯示在屏幕上。檢視完成後,無人車還可以載著維修人員,精準導航至出現相應問題的路段進行路面維修。研製這輛全球首款無人駕駛路面病害智能檢測車的中科視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科技成果轉化企業,也是落地京西智谷的人工智慧代表企業之一。
全球首款無人駕駛路面病害智能檢測車,其基於京西智穀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算力進行大模型訓練
「它對路面災害檢測的精度達到99%以上,能達到這麼高的精度,離不開背後依託的大模型。」中科視語項目負責人徐超介紹,這輛無人檢測車的遠程智能「大腦」、公司研製的視語坤川通用視覺大模型,就是在京西智穀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的算力支持下進行訓練的。
最新數據顯示,北京市人工智慧核心企業數量超過1800家,佔全國總數近三成,居全國首位。人工智慧產業高速發展,對算力提出旺盛需求。然而,此前本市的人工智慧算力設施多為科研機構或企業自用,沒有餘力向市場提供大規模算力服務。
今年6月,門頭溝區政府、中關村發展集團、華為公司聯合建設的京西智穀人工智慧計算中心在中關村門頭溝園正式上線,首期算力規模100P(1P約等於每秒1000萬億次的計算速度),今年算力規模將達到400P,並將持續擴容至1000P。「對我們這樣的初創企業來說,極大降低了自建算力設施的成本,我們可以按時按需獲得算力支持。」徐超說。
在永定河上悄無聲息完成水質檢測的智能監測船,在道路上自動檢視裂縫等路面病害的無人巡檢車,在學生進行體操、舞蹈等運動時實時姿態評估的智慧校園體育系統……支撐這些智慧場景的行業大模型,如今都是在京西智穀人工智慧計算中心支持下進行訓練。
位於中關村門頭溝園的京西智穀人工智慧計算中心
記者在京西智谷智算中心看到,由於採用了國產自研的昇騰人工智慧晶元、液冷等技術,過去需要佔地5000平方米的伺服器規模才能形成的算力,如今僅需要佔地20平方米的5台機櫃即可實現。據悉,該中心目前已為60多家企業及科研單位提供了普惠算力服務,數十家人工智慧企業基於該智算中心孵化基礎大模型、行業大模型和應用模型,覆蓋數字視聽、智能醫療、智能製造、智慧交通、智能金融等多個行業。
更大規模的公共算力平台正在本市布局。海淀區副區長馬光耀介紹,北京人工智慧公共算力平台在中關村科學城北區選址建設,由北京電信和京能集團共同承建,將於今年內分別上線500P、合計1000P公共算力,力爭明年一季度建成總計4000P公共算力。算力平台建成後,市區兩級將強化算力資源統籌,進一步促進創新要素高效配置,全力推動和支撐北京人工智慧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