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企激戰2023:中國車企將在中國市場迎來關鍵之戰

2022年全球仍未擺脫疫情的影響,許多行業在風雨中飄搖不定,即便經濟條件下行,全球卻有一個行業在飛速成長,這個行業就是新能源汽車。

汽車銷售研究機構lmc automotive和網站ev-volumes調查結果顯示,2022年全球純電動汽車銷量為780萬輛,同比增長68%,份額首次超過10%。彭博社補充數據,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總銷量大約為1000萬輛,創造了歷史新高。

一切輝煌都在過去,2023年到來,汽車行業也出現了許多情況,比如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份額上漲也意味著更容易受到經濟危機衝擊。展望2023年,新能源汽車行業又會超什麼方向發展呢?

增幅放緩,老牌車企顯威

按照彭博社的預測,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1360萬輛,保持30%以上的增幅,當相較於前幾年誇張的數據,增幅下降不少。不過與前些年造車新勢力做主角的情況不同,2023年老牌車企勢必崛起。

2022年,大眾新能源汽車全球銷量約33萬,數據雖然不算亮眼,但超越了所有造車新勢力,放眼全球也僅次於比亞迪和特斯拉。在前段時間召開的ces大會上,大眾就展示了一台新能源汽車,推測是id.7,2023年大眾大概率會以id系列為基礎,瘋狂推進新能源汽車。

同為汽車行業兩大巨頭之一的豐田,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聲音更小,這是因為老牌車企供應鏈牽扯太深。豐田章男曾表示,如果強行轉型新能源汽車,日本將有500萬人失業。不過2022年豐田bz3、榮放rav4等產品等上市,也讓我們看到了豐田的動作。

圖源:一汽豐田

老牌車企底蘊依然在,只要下定決心往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現在轉型來得及。

至於車型變化,彭博社預測2023年銷售的新能源汽車中,75%是純電動汽車。對於普通人而言,新能源汽車的優勢不是環保,而是出行成本低,電費比油費便宜不少,因此有條件的情況下,純電動汽車是更好的選擇。

不過這個也要看市場,中國面積太大,人口密度又高,以現在的充電站建設而言,日常出行沒什麼問題,逢年過節就可能陷入續航焦慮。大眾汽車中國業務負責人ralf brandstätter表示,2022年在中國每銷售四輛車,就有一輛是插電式混動汽車,2023明年佔比可能會提升至三分之一。

由此可見,在中國市場,插電式混動汽車(包含增程式電動汽車)的份額能與純電動汽車一較高下。混動汽車出行成本雖然高於純電動汽車,但明顯低於燃油車,尤其是在城市中駕車,再加上補充能源方便,適合國內消費者。

當然,大眾、豐田雖然加速轉型,但2023年的銷量冠軍大概率還是比亞迪、特斯拉二選一。2022年特斯拉獲得了全球純電動汽車銷量冠軍,比亞迪則獲得了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特斯拉已經認識到了價格太貴對銷量的影響,所以2022年下半年開始降價,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圖源:特斯拉

特斯拉還打算推出售價約17萬元的model 2車型,但預計2024年才能上市,考慮到目前model 3和model y的價格,預計2023年仍會位居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二。

前段時間網上曝出,比亞迪2023年目標銷量是400萬輛,結合2022年比亞迪185萬輛的數據來看,實現目標基本不可能。

2023年,比亞迪、特斯拉、大眾將會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主角,造車新勢力的首要任務不是與老牌車企競爭,而是儘快實現盈利,止住虧損。

對於絕大多數造車新勢力而言,情況不容樂觀,長期虧損勢必會導致投資者失去信心。如威馬汽車,最近就曝出了直營店和經銷商大批關門的情況。

中國,新能源汽車聖地

2023年,新能源汽車行業面臨的最大困境是補貼退坡,不僅僅是中國,美國、德國、英國等,都在減少新能源汽車的補貼。長期補貼新能源汽車,會對國家財政造成影響,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越來越高,補貼必然會一點點減少。

2023年1月1日,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告別補貼,許多新能源車型官宣漲價。彭博社表示,儘管中國取消了新能源汽車補貼,但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預計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800萬輛,約佔總銷量的59%。

也就是說,新能源車企若想發展壯大,中國絕對是最關鍵的市場。歐洲、美國也是新能源汽車的主要市場,但加起來的份額都不如中國。新能源汽車時代到來後,中國汽車產業告別了數十年的落後,終於站在世界前沿,但我們也明白,合格的車企不能只在國內銷售,一定要走向全球。

圖源:比亞迪

彭博社表示,中國車企已經走進了歐洲市場,並且取得了超過10%的份額。這個數據不算特別高,卻是中國車企走向全世界的證明。比亞迪、蔚來等車企,2022年都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與守舊的國外車企相比,競爭更加激烈的中國市場,孕育出了更多高性價比的產品,這些產品將成為這些車企與海外車企競爭的關鍵。

綜合來看,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份額提升幅度會減緩,僅有中國能保持較高的增速。中汽協預測,2023年中國乘用車銷量將達到2380萬輛,結合彭博社估算的數據,大約三分之一是新能源汽車。預計2025年~2030年,國內新能源汽車與燃油車份額將來到拐點,2030年之後,國內新能源汽車份額或許能超過燃油車。

新能源汽車銷量增幅多少,除了看新上市車型的產品力,還有兩項重要因素,那就是基礎生態建設與技術升級。

技術全面升級,才能提升消費者購車慾望

正如上文所說,國內之所以流行插電混動汽車,就是因為面積大、人口密度大,對於充電站的需求太高。彭博社預測,2023年全球公共充電站將新增130萬個,總量達到410萬個。

分配到全球,似乎新增數量並不多,好消息是,彭博社直言,公共充電站新增多少,完全看中國市場的情況,歐洲和北美落後很多,中國車企對於汽車充電網路的建設非常盡心。

不過考慮到電動汽車的充電時間,只是充電站的增設,無法讓車主徹底告別續航焦慮。避免續航焦慮的方案有兩個,一是將充電時間縮短到能夠與燃油車媲美,二是大幅提升電動汽車的續航。

目前新能源汽車的快充功率已達到了250kw左右,雖然還有提升空間,但不太可能追上燃油車,畢竟功率太高可能會存在危險。通過大電池提升續航,是更經濟實惠的方案。

圖源:pixabay

2022年廣汽埃安、蔚來等車企,陸續上市了一些續航達到1000公里的純電動汽車,但價格普遍昂貴。2023年,我們最大的期待就是電池技術再度突破,續航超1000公里的產品價格能夠大幅下降。現在正值隆冬,許多純電動汽車車主被續航困擾,冬季電池續航縮水可以理解,但一些續航原本就在500公里左右的汽車,冬季縮水後,跨市出行都成了問題。

除了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還有一個分類,那就是氫能源汽車。國外的豐田、現代,國內的長安、廣汽、北汽等,都在從事氫能源汽車研發,受限於氫能源的存儲、運輸成本,氫能源目前商用價值不如電動汽車。2023年,氫能源汽車也會有一些新品上市,但恐怕很難取得技術方面的重大突破。

汽車領域還有一項前沿技術——自動駕駛,相關法律法規愈發完善,自動駕駛技術商用越來越近。國內禾賽科技與華為都致力於降低激光雷達價格,讓自動駕駛成為未來汽車標配,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23年,激光雷達價格還會進一步下降,有利於自動駕駛技術加快商用。

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關注的並不是環保問題與碳排放,而是出行成本與便捷程度。雷科技每次談到買車,沒有人會推薦購買純電動汽車,因為沒有安裝充電樁的條件,充電站的建設也不完善,要麼選擇燃油車,要麼購買混動汽車。

2023年中國依然會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是新能源汽車中心,整個行業蓬勃發展,但燃油車仍會是主流。中國並沒有明確禁售燃油車的時間,按照這個速度,恐怕到了2040年,國內燃油車依舊有市場。

至於2023年買車該怎麼選,主要看個人用途,城市出行較多,又有安裝充電樁的條件,可以考慮純電動汽車,不方便安裝充電樁,則可以考慮混動汽車。至於燃油車,適合經常跑長途,或對駕駛感有更高追求的人。

封面圖源:比亞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