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小弟瘋狂圍毆阿里,阿里小弟卻節節敗退,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作者:陳九靈


騰訊和阿里毫無疑問是中國互聯網科技公司的兩大巨頭。


區別在於阿里是「電商一哥」,騰訊是「社交一哥」,這兩家公司本身就是巨無霸,又通過投資和收購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企業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管是為了整合資源還是發展新業務,投資和併購都是必備的手段。


可是在這個過程中,成為阿里的小弟和成為騰訊的小弟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


2003年淘寶網創立,打敗國外電商巨頭eBay後,淘寶登上中國「電商一哥」的寶座,之後快速壯大,它的地位長期以來無人可以撼動。


由於當時淘寶的商品質量參差不齊、並且充斥著假貨等原因,在2012年推出了天貓這個高端品牌,將大量的淘寶流量引入天貓,更高端的天貓的確起來了,可是低端的淘寶卻不可避免的沒落。


這個時候拼多多發現了機會,淘寶不做低端下沉市場它做,而且直接連接工廠,價格更加便宜。


拼多多和淘寶當初一樣也背負著假貨、次品、低端等名詞,雖然有經濟能力的人看不起拼多多,但是沒錢的底層老百姓很喜歡它,龐大的底層老百姓給拼多多帶來了廣闊的市場。


這個時候騰訊發現自己難以撼動阿里的電商位置,於是他轉變思路,投資了拼多多。


幾年過去後,阿里發現一個難以接受的事實,那就是拼多多追上來了,自己的霸主地位遭到了嚴重挑戰。


雖然拼多多對淘寶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可是阿里旗下天貓這個高端品牌卻快速發展,拼多多顯然不是天貓的對手。於是騰訊又找了個小弟,那就是同為高端品牌的京東,2014年騰訊入股京東,並且將自身的電商業務全部賣給了京東,京東一時風頭無二,大有和阿里一比高下之勢。


在騰訊資本和流量的加持下,拼多多和京東都獲得了長足發展,他們對阿里的地位產生了嚴重的威脅。


2006年,阿里注資口碑網,想要搞本地生活,可是結果不盡如人意。


2018年阿里又全資收購餓了么,想要和騰訊投資的美團一較高下,這個時候美團和餓了么兩家的差距並不大,可以說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


阿里在全資收購餓了么之後,立刻撤換了餓了么的創始團隊,派駐自己的人接管。之後餓了么在與美團的競爭中節節敗退,如今的餓了么和美團已是天壤之別。


在打車領域,當年騰訊支持滴滴公司,阿里支持快的公司,兩者大戰鬧得滿城風雨,後來結果是滴滴合併了快的公司。


在音樂領域,阿里當年收購了蝦米音樂,之後將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合併組成阿里音樂,到了2016年天天動聽宣布停止服務。


在視頻領域,2015年阿里收購優酷土豆,要知道當時的優酷土豆可是中國排名前二的視頻網站,結果優酷土豆不斷衰落被騰訊視頻愛奇藝給反超了。


從這些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阿里和騰訊的投資方式大不相同。


阿里對被投資公司的控制權比較在意,通常是全資收購,收購後會派嫡系入駐替換創始團隊,給人的感覺有些霸道,這和阿里的狼性文化很符合。


騰訊則是直接投資公司,不但不干擾公司經營和替換創始團隊,而且提供資金和流量支持,在這樣的投資方式下,被投資的公司想不做大都難!


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在於商業模式的不同,阿里的主業是電商,它需要無盡的流量,所以它收購公司其實是為了給自己引流,不斷的「抽血」就是一個正常人也得出問題了。


而騰訊的主業是社交和遊戲,它是流量的提供商,它不但有錢,而且有用不完的流量。所以他只需要不斷地尋找優秀的公司進行投資,再給予扶持,必然獲利豐厚。


從這個角度來看,騰訊更像一家投行,它的生意理論上可以遍布各行各業。實際上騰訊也是如此做的,比如信息通訊行業、電商文娛行業、出行服務行業、金融零售行業、人工智慧行業等等,我們都可以看到騰訊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