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爭搶618


橫跨兩個月,為期二十天的618終於落下帷幕。

作者/赫里

出品/新摘商業評論


本周,被稱為史上最冷618的銷售數據相繼公布,結果出人意料。


京東最是高調,活動結束當晚便宣布累計消費3793億,相比去年增長355億。隨後,天貓唯品會、國美等也相繼公布部分銷售數據,與去年相比,多數類目都有較大增幅。


作為電商三巨頭的拼多多,在這次「期中考」中卻被詬病「躺平」。然而,在拼多多近日晒出的618銷售成績單中,家電全品類銷售規模增長103%;美妝產品拼單量增長122%;日化品類銷售額同比增長110%。


如此看來,最冷618下,拼多多並未如外界想像中的那樣悄悄潛水,更像是浮在水面的白鵝,看似巋然不動,實則水下用力搖漿。


一、平台暗地較勁,拼多多「極簡」出圈


今年的618,無論在消費端還是在平台端,或多或少都呈現出疫情過後的「窘境」。消費者變得更加理性和「摳門」,把目光更多投向商品的實用性上以提高生活品質,強消費慾望集中在高端家電、美容個護和娛樂數碼等類目。


以京東、天貓/淘寶和拼多多代表的第一電商平台梯隊似乎低調了很多。從宣傳來看,在去年針對電商平台相關政策收緊和今年疫情的雙重影響下,「貓狗多」紛紛調低聲量。但若從行動上看,各大平台都牟足了力氣,暗自較勁。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京東預售期最長,優惠力度最大。5月23日,京東率先開啟618預售,將戰線拉長至兩個月,給足消費者預熱時間。並大方推出閃購、秒殺、直播爆款、紅包雨、驚喜券等優惠策略。不得不提,京東的滿減政策從滿200減30升級為滿299減50,超越眾多友商。


今年天貓618雖然在玩法上做了減法,但依然花樣繁多。最好玩的莫過於迎合元宇宙熱點,在618期間上線元宇宙購物主會場,提供沉浸式虛擬購物服務。讓利方面,給到消費者滿300減50優惠以及定金批量支付、三波分批搶貨等。除此之外,淘寶利用自身直播方面的優勢,流量向中腰部主播傾斜,調動全平台主播賣貨熱情。


再看拼多多,618玩法策略大走極簡風路線,「30億平台紅包」「百億補貼」「滿300返50」,撒錢撒得乾脆利落,一幅將反套路進行到底的架勢。


眾多補貼類目中,拼多多對農副產品傾斜尤為大手筆,宣布紅包和流量重點用於扶持優質農副產及中腰部商家。對手機類目,拼多多聯手品牌方、運營商,以百億補貼、滿減、紅包多重方式讓利,尤其對iPhone等高端電子產品,補貼力度更是一騎絕塵。



有意思的是,6月19日,有媒體報導,一位從業11年的手機賣家說,今年手機銷量至少降低50%,手機廠商大為頭疼。


同一天,拼多多便發布了手機品類「真香」戰報,平台手機類目在618期間銷售額同比增長148%,訂單量同比增長118%。銷售額破億的店鋪更是增長了3倍。


除無套路讓利,拼多多玩轉新品策略的 「品牌專場」也是今年大促的一大亮點。


「品牌專場」可看作拼多多打造的眾多品牌首發地,通過「每日一大牌」大促活動,平均每天推出一個頭部品牌,以爆款直降、跨店滿返、單品五折、限時免單等多種方式,持續推出「真香價」。



此舉一出,很多一線品牌如蒙牛OPPO小米華碩等都選擇在拼多多發布新品,平台新品比例明顯提升。


除此之外,拼多多還聯手入駐品牌,打造平台「專供」。


「蓓麗」是「國貨之光」百雀羚與拼多多聯合打造的專供產品,該系列產品在618期間銷量同比增長450%;露得清則與拼多多共同孵化了第二代A醇晚霜;大寶根據平台用戶對成分、功效、用法等方面的需求,專門開闢拼多多定製款生產線。


這些定製化「專供」產品在活動期間銷量表現均不俗。


二、成績單的B面,平台各顯身手


疫情之下,本屆618答卷很難解得漂亮,各大平台使出渾身解數,差異化求生。


天貓刪繁就簡,在價格上做文章,盡最大努力留住存量客戶。不僅去掉了燒腦的省錢玩法,還將重點放到了價保退差這類精細化服務上,全鏈路提升用戶體驗。京東在物流上加高投入,把觸角伸向下沉市場謀求更多客源,通過全面升級「三位一體」供應鏈技術,提高配送準確率和運營效率。


對拼多多來說,撬動銷售額,要麼提高銷量,要麼提高客單價。拼多多的應對策略是——通過走補貼路線打銷量牌,通過聯合品牌上線「品牌專場」提高客單價,共同拉動銷售曲線。


目前,拼多多坐擁8.8億用戶,面對流量紅利逐漸消失,用戶增速接近觸頂的現實,若要保持自身業績增長,當務之急是要向上探索更優質的用戶群體,來提高客單價、成交量,進而提升利潤。


直接補貼則是最立竿見影的方式。


以拼多多 「猛攻」的農產品類目為例,今年618拼多多通過百億補貼,在農產品零傭金的基礎上,繼續擴大對優質農貨的覆蓋規模和補貼力度,撕開農產品消費的需求缺口。


旗下的「多多買菜」和「秒殺萬人團」,則憑藉優惠價格,用短期爆單的方式為滯銷農貨及時開拓市場、找銷路。


拼多多拉高銷售額的另一方式是通過「品牌專場」提高客單價。眾所周知,拼多多以主打低價起家,如今,要想儘可能獲得更大利潤,只能在保證銷量的同時盡量提升客單價。


在拼多多看來,鎖住品牌戰略不失為最有效的辦法,畢竟,目前平台多數品牌旗艦店價格優勢依然明顯,推進品牌戰略能夠持續拉動客單價的提升。


拼多多另一舉動,與品牌聯手打造「平台專供「爆款產品,則出於對高消費群體進行品牌滲透、做大增量市場的考量。


618期間,拼多多日化品類銷售額同比增長110%。平台日化類目之所以能夠逆勢增長,除為生活剛需屬性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基於拼多多拼購的理念,以用戶喜好倒逼產品生產,也就是將用戶期待的品質、實惠與產業界希望的精準產銷匹配相互融合,生產與用戶「對口「的日化產品。


聯合利華根據拼多多平台數據呈現的用戶畫像調整了今年618大促方案。數據顯示,店鋪的很大一部分消費者為二三線城市的單身白領等年輕群體,更喜歡小規格裝產品。


於是聯合利華推出多款小規格定製產品,以覆蓋不同客戶群體和消費場景。當日,萬人團開售不到10分鐘,聯合利華2500件備貨銷售一空,隨後緊急補充的5500件貨品,也在30分鐘內售罄。



三、反套路背後,拼多多執「產業」破局


最近抖音爆火的東方甄選,憑藉著情懷和才華出圈,618期間以一己之力拉高了抖音農副產品、圖書等品類銷量。今年,與拼多多的低調不同,直播電商抖音、快手借勢調高聲量,試圖進一步蠶食市場份額。


熱鬧卻總是伴隨著質疑而來,6塊錢一根的玉米、發霉爛掉的桃子……一度將東方甄選推到風口浪尖。


事實上,價格和物流從不是東方甄選一家直播電商亟待解決的問題。直播商家們背後倚靠的短視頻電商平台,雖然會兼容拼多多、京東、淘系等眾多賣家,在流量上的優勢甚至超過微信,在AI演算法上對用戶的畫像也要更加精準,但沒有自營產品,無法把控供應鏈始終是致命短板。


所以面對爛桃子問題,東方甄選負責人坦言,未來會打造更多自有產品,在供應鏈端持續發力。


雖有短板,但不得不說,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內容電商平台給了傳統電商平台有力的一擊。隨著消費決策成本越來越高,用戶更傾向於直接進入到主播直播間挑選商品,既省時又省錢。但對於品牌商來說,在直播電商的夾擊下,如果傳統路徑缺乏曝光度,那麼商品難逃被埋沒的命運。


而這,不僅僅是商家一人面對的問題,也是傳統電商平台共同面臨的問題。


該如何破題?拼多多選擇在「守住低價市場」和「突破高客單價」上大做文章。


除通過百億補貼,不搞花樣反套路地讓利消費者外,拼多多在供給側也大搞「反套路」——集合用戶海量購物需求,以暢銷款帶量的方式,在供給側利用C2M實現反向定製產品。


以前文提到的聯合利華和立白集團為例,產品設計和生產過程中都參考了拼多多的數據分析,發現用戶畫像主要是追求性價比和品質的小鎮青年,並針對該類用戶群體,專門研發洗護產品,推出青年人喜愛的用量規格。


如此一來,極大精了簡採購流程,將供應鏈壓縮到最短,又將流通成本壓制最低,守住低價市場,可謂一舉兩得。


以「五環外」低價起家的拼多多,近年來通過大做品牌文章,以提高客單價。除自掏腰包請大牌入駐外,還深入生產上游,提高研發投入,建立自營品牌。以農業為例,近年來,拼多多連續投入百億利潤設立「百億農研」專項,用於對農業技術的投入,又通過舉辦「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研發高品質、高產量的農產品,以匹配市場和用戶需求。


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平台履約能力,是拼多多又一留住客戶的手段。比如,雲南的鮮花、海南的椰子會以最短的時間送達東北老鐵的門口,吐魯番的哈密瓜48小時就能從地里直達餐桌……這得益於拼多多與國內一千多個農產區開展合作,大部分農產品都能實現原產地直發。


產品流通環節,拼多多開發了"農貨智能處理系統",各類農產品在成熟期內就能精準匹配給目標消費者。這套系統將各大產區包括地理位置、特色產品、成熟周期等信息錄入,經由系統運算,立刻會為分散的農產品開闢出一條直達8.8億用戶的快速通道。從根本上解決生鮮腐壞的難題。


看似躺平,實則苦修內功。細心者不難發現,近年來,拼多多早已從一個靠「燒錢換增長」的電商平台,走向了產業鏈上游,利用一端鏈接著最廣泛的消費市場,一端鏈接著多年積累的數字化優勢,把產品和供應鏈的歸屬權牢牢攥在自己手裡。


這屆618,拼多多絕口不提GMV,卻成功挺進了五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