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華為基本進入「第二階段」了

可能在大家的印象里,華為最初遭受美的打壓是在2019年,但其實在2017年,美就已經「盯」上了華為,就在當年,華為的電信設備被美直接扣押,兩年後才得以歸還。

之後在2018年,就發生了「孟晚舟事件」,然後才是接下來的2019年,華為被列入所謂的實體清單。

到了2020年,美的打壓進一步升級,導致華為自研晶元的代工服務也受到了影響。

目前距離華為被打壓已經過去了三年,可以說這三年,是華為自救的三年,也是華為「蛻變」的三年。

尤其是在2019年時,華為一下子遭遇了眾多美系供應鏈企業的斷供,軟體、硬體都有。

例如軟體上,谷歌直接停止授權了GMS;硬體上,高通等美芯企業直接停止了供應晶元。

而華為後面的操作,著實讓世界為之震撼,沒有了谷歌GMS,華為則直接「祭出」了自己的HMS,同時還有方舟編譯器、鴻蒙系統,現在還有了倉頡編程語言,可謂是「一鍋燴」實現了閉環。

在晶元上,最開始可以說一切晶元都停止了提供,但是後來陸續放開了很多晶元的供應,例如電腦晶元、手機晶元,包括英特爾、高通等在內,也都可以供貨了。

不僅如此,英特爾還加入了華為的歐拉操作系統社區,高通則加入了鴻蒙

所以可以看到,恢復對華為晶元的供應,其實對美企來說是利大於弊,這還是得益於華為自身的努力和技術儲備。

以上我們談及的都是華為以前的消費者業務,然而現在華為已經將消費者業務改為終端業務。

這不是簡單的改改名字那麼簡單,最終業務的客戶對象也發生了變化,例如華為的電腦等產品,其實開始增加了很多的政企客戶。

這應該也是為何英特爾重新供貨的重要原因,而在智能手機上,華為依然在高端市場佔有優勢。

例如在今年的618上,京東平台5000元以上的單品,銷量前三的國產手機依然只有華為一家。

而高端手機就需要用到利潤豐厚的高端晶元,很明顯,高通最為受益。

當然,美打壓華為,說到底目標還是5G,所以華為的5G業務,也就是運營商業務才是重點。

但是老美沒想到,華為還有備胎晶元和備胎方案,老美斷供後,華為用了三四個月的時間,就切換到了備胎方案上。

任正非當時還表示,用上了自己研發的晶元,基站的性能反而還提升了30%,可以說基站又便宜性能又高了。

而基站晶元不像手機晶元那樣更新頻繁,也不需要數億顆的數量,因此華為的運營商業務,可以說毫髮無損。

翻看華為的年報,運營商業務有序發展,年年都在營收增加。

當然,華為還有一項目前增速最大的業務,也就是企業業務,目前來看,華為的企業業務大有重現當年消費者業務輝煌的前景。

其中一個明顯的標誌,就是華為建立的二十大軍團,這些軍團為別服務於不同的行業,利用5G、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幫助行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目前僅粗略的估算,華為的二十大軍團所服務的市場規模就有數萬億之多,而且華為已經打開了國際市場,拿到了海外訂單。

所以外媒方面就指出,華為基本已經進入「第二階段」,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可以總結來看,首先是華為的運營商業務,上文已經說到,可以說沒有受到任何影響,而且華為還擁有晶元堆疊技術,即便以後對晶元進行升級,華為也可以提前做好了技術儲備。

接著是消費者業務,也就是終端業務,我們看到,目前只有手機業務還受到些許的影響,即無法直接直接5G,但是華為已經通過「5G殼」的方式解決了該問題,其他方面的影響已經不大,而且鴻蒙系統已經商用,今年還將更新到3.0版本。

再者就是企業業務,企業業務可以說是受到影響最小的,也是現在增長速度最快的,例如在遭受美打壓之前的2018年,華為企業業務營收為744億,2021年則增加到了1024億,增長了38%。

所以華為之前一直是求穩,算是過渡階段,而現在很多事情基本已經「塵埃落定」,華為開始求發展了,例如華為已經開始建立專利許可的諸多模式,在全球展開了「收租」之旅。

就在近日,華為就宣布,歐洲半導體大廠Nordic已經與華為達成專利許可,這表示又一筆專利費進賬了。

這些種種都已經表示,華為已經跟2019年的時候不一樣了,也就是外媒所說的華為開始進入「第二階段」了,對此大家怎麼看呢?歡迎評論區評論、點贊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