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下午,科學智能國際學術會議在復旦大學舉行。來自不同學科領域、國家地區的頂尖專家學者、青年學子共聚一堂,探討科學智能作為推動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融合的新引擎,如何加速重塑科研範式、拓展產業邊界。
復旦大學人工智慧教育教學創新中心成立。 澎湃新聞記者 鞠文韜 攝
會上發布了復旦大學「ai大課」 2.0白皮書並成立復旦大學人工智慧教育教學創新中心。復旦大學「ai大課」 2.0 白皮書以「師生共創」為核心,「智學、智教、智評」全要素協同推進,涵蓋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模式完善、新型教材建設、教師培訓、智能評價體系構建及教學支撐數智平台建設,並設立專項鼓勵師生在「ai for science」「ai for education」等領域協同創新實踐。同期成立的復旦大學人工智慧教育教學創新中心,將服務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統籌ai教學管理與師資隊伍建設、ai及ai+拔尖人才培養路徑,賦能產業與科技創新。
復旦大學cfff智能計算平台2.0也同期在會上發布。相較於平台1.0,復旦cfff2.0平台在科學模型開放、科學數據安全共享、軟硬體協同優化三方面完成了全面升級,成為國內首個覆蓋「教-學-研」全鏈條的人工智慧基礎設施。cfff2.0上線了文理醫工各學科47個特色學科模型供跨團隊開放調用,4萬餘個、11pb的科學數據集供科學模型研發和安全共享。
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表示:「學校將持續推進ai大課建設、塑造cfff2.0成為科學智能領域的基礎研發設施;用ai大課驅動教與學融通改革,讓『年輕人挑大樑』『學生帶著老師跑』; cfff2.0也將提供更廣泛的開放模型服務,高質量的科學語料和豐富的科研工具鏈,加速發現新的科學原理和技術突破。」
會議現場
主旨演講環節,同濟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表示,結合同濟大學學科優勢特點,同濟建立以「工程智能」(ai for engineering)為載體,推動學科轉型發展的重要思路,這也是應強國建設之需,順時代發展之勢。「工程智能是嫁接科學到產業應用的橋樑。工程智能主要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實現1-n的工程製造服務的拓展延伸,還有一種是1-0的原理髮現,工程智能強調落地實踐,因此更注重可行性,要求工程需可靠、證據可解釋、結果能溯因。」鄭慶華介紹道。
鄭慶華表示,當前,同濟大學開展工程智能的總體思路分為三大方面。一是賦能學科轉型,如土木工程、建設與城市規劃、交通、汽車專業、材料工程等傳統強勢專業要實現「老樹長出新芽」,在重大工程中發現問題,用重大工程牽引基礎研究,同時也賦能人文社科,改變科研範式;二是創新教育模式,優化專業布局,改革教學評管,提升教師素養,防止技術異化;三是提升治理能力,建設智慧校園、整合數據資源,實現一網通辦、適應個性服務。今年5月20日,同濟大學圍繞「工程智能」系統布局的首批五大研究院已宣告成立,分別是:工程智能研究院、醫學人工智慧研究院、極端環境建造研究院、自主智能機器人研究院、航空運輸與低空經濟研究院,這是同濟大學落實落細2024年發布的《人工智慧賦能學科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7)》的又一重要舉措。
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則在演講中探討了計算和人工智慧的深刻變革以及對未來可期發展的影響,科技發展將計算推到了創新能力建設的核心位置,數據改變了所有事物的本質,計算正在重塑整個世界的未來;他強調了無盡的計算將帶來無盡的科技探索,並認為人工智慧不僅僅是科技工具的革命,而是一場改變所有科技研究範式的革命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