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16 日,在 「中國製造 2025」 戰略縱深推進的關鍵節點,漢墨工業有限公司以 「智匯川渝 精造未來」 為主題,舉辦高端數控機床技術創新推進會。
這場聚焦 「高端工業母機」 的行業盛會,不僅是漢墨工業歷時 17 年突破 32 項 「卡脖子」 技術的成果檢閱,更以 「破局者」 姿態重塑全球高端裝備製造業競爭格局,為中國智造邁向價值鏈中高端樹立里程碑。
一、破局者的使命:十七載攻堅改寫行業坐標系
作為 「高端工業母機 」 領域的長期追趕者,漢墨工業以 「國產替代」 為己任,在國際技術封鎖中展開持續攻堅。
會議現場,漢墨工業董事長宮云云在致辭中提到:「從突破國際壟斷的五軸聯動技術,到今日雙主軸卧式五軸聯動機型、齒輪機加工數控機床的震撼發布,我們累計攻克 32 項『卡脖子』核心技術。截至目前,我們已培育 23 家國內供應鏈企業成立產業聯盟,中高端機床國產化率達 80%,強勢打破國際壟斷。」
這一成就的背後,是政企協同的戰略定力 —— 新都作為成渝雙城經濟圈創新生態的核心支點,以 「鏈主聚鏈屬」 的產業生態為企業提供全周期賦能。
新都高新區副區長、黨工委書記賀凱豐在致辭中指出:「新都產業『上天入地』。創新『鏈主聚鏈屬,主鏈拓輔鏈』的產業建圈強鏈模式,以航空軌交兩大戰新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集群成勢。」 從政策精準滴灌到產業集群協同,新都的 「智造土壤」 與漢墨的 「技術根系」 深度交織,共同勾勒出 「政企同心破困局」 的生動圖景。
二、智造標準重構:硬核技術定義未來製造範式
在產融結合與生態協同的戰略指引下,漢墨工業的技術發布成為理論落地的生動註腳。此次集中亮相的多款產品,以顛覆性技術指標重新定義全球精密製造標準:
雙主軸卧式五軸聯動機型:突破進口設備的競爭 「十年精度衰減」 瓶頸,平均無故障時間(MTBF)達 2000 小時,採用雙 AC 擺頭五軸傳動系統,可實現多工位同步加工,成為航空航天複雜構件加工的 「中國方案」。
齒輪機加工數控機床:以 0.001mm 級重複定位精度、在機測量補償等 12 項核心工藝,構建亞微米級精密加工體系,專為新能源汽車精密傳動系統、航空航天發動機齒輪箱定製,徹底解決國產裝備在複雜曲面加工領域的 「卡脖子」 困境。
深海技術 - 海底探測儀技術:將機床精密加工能力延伸至海洋工程領域,實現 「高端工業母機 」 技術向深海裝備的跨界賦能,為我國深海資源勘探提供自主可控的裝備支撐。
HDC 系列五軸 & 六軸加工中心:兼顧 「高精度加工」 與 「複雜曲面處理」,可滿足半導體設備光刻機精密部件、航空航天複合材料構件等前沿領域需求,標誌著漢墨向超精密加工 「無人區」 發起衝刺。
漢墨工業總工程師周志在技術解析中強調:「從核心技術研發到全產業鏈體系構建,漢墨團隊以自主創新為底色,不僅在技術參數上實現對國際一流水平的超越,更通過材料工藝革新、智能控制升級(AI 切削參數動態調整)至系統集成創新(工業互聯網平台賦能),構建起覆蓋高端機床研發、生產、應用的全鏈條技術體系。」
當下,漢墨工業以技術標準的全面突圍,讓 「高端工業母機裝上中國芯」 ,從願景變為現實,更以全產業鏈協同創新,為 「中國製造向智造躍遷」 提供了可複製的技術範式。
三、川渝智匯共舞:區域協同擘畫產業新生態
「智匯川渝」的主題在現場轉化為具象的產業協同圖景。漢墨工業落子新都的戰略選擇,源於其獨特優勢——作為成都都市圈北部中心,依託現代交通產業功能區構建『航空+軌交』雙千億產業集群,通過『鏈主聚鏈屬』模式實現80%本地配套率,聯合多家企業構建起「研發有平台、轉化有場景、資本有支撐」的創新生態。
戰略簽約儀式成為區域協同的縮影。漢墨工業與中信集團、西南科大四川天府新區創新研究院等政企研多方簽署合作協議,涵蓋百億級戰略投資、高端工業母機技改等領域,形成「資本注入—技術攻堅—市場應用」的協同閉環。
四、民族情懷澆築:從國產替代到全球共振
在全球產業鏈重構的背景下,漢墨的突破承載著民族工業自強的深層使命。數據顯示,我國高端數控機床進口依存度曾長期超 70%,關鍵領域 「無『機』可用」 的困境催生了漢墨人的攻堅決心。如今,漢墨五軸聯動機床已進入國內航空航天企業生產線,更以 「中國精度 + 性價比優勢」 叩響國際市場大門,產品遠銷歐洲、東南亞等地區,實現從 「替代進口」 到 「全球共振」 的跨越。
在 「卡脖子」 技術面前,漢墨工業以多年磨一劍的定力、政企協同的合力、民族自強的魄力,劈開技術封鎖的迷霧。這場川渝大地的 「智匯」 盛宴,不僅是一次技術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中國智造的宣言 —— 在高端工業母機領域,中國已從 「跟跑者」 蛻變為 「並跑者」,正以自主創新的姿態,書寫從 「製造大國」 到 「智造強國」 的時代答卷。當國產高端機床的光芒照亮會場,折射的是一個民族對工業強國的執著追求,更是中國高端裝備製造業重構全球格局的堅定決心。